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后,湯對最后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為了作好萬全準備,經和眾謀士商量后,湯決定暫時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這在當時算是對天子的大不敬之舉,一定會遭到懲罰的。到了商部落進貢的時間,夏桀一直沒見商人有動靜,派人一打探,說是商部落不準備向他進貢了。夏桀像被摸了屁股的老虎一般,大怒,立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湯。
湯一看,夏桀的號召力還很強,霸王硬上弓不是辦法,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來穩住夏桀,繼續積聚力量,等待時機。夏桀兵不血刃就換來了湯的服軟,感覺自己的威力還在,心頭的怒火也隨之煙消云散。湯暫時的示弱,換來了短期的和平相處。
過了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湯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又準備派兵討伐湯,但指揮完全失靈,九夷之師不起,有緍氏公開反抗。湯認為討伐夏桀的時機完全成熟,于是果斷下令起兵。
戰爭經過
公元前1600年,湯興兵伐夏。戰前,他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救民眾于水火之中。同時,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出征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商軍的士氣。
湯君臣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亡”,并一一歷舉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他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他鼓勵將士奮勇殺敵,并承諾有功者要給予獎賞,軍心為之大振。隨之,湯跨上戰車,手執開山大斧,讓降臣費昌親自為他駕車,讓伊尹坐車緊隨其后,以6000人組成的敢死隊為前鋒,帶領6萬大軍,浩浩蕩蕩迎戰夏軍。
商軍采取大迂回戰略,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湯軍隊在鳴條展開決戰。在看到隊列空前整齊的商軍時,夏桀大為震驚。湯將大軍列成左、中、右三個軍陣,自己在中軍,指揮軍隊縱橫列齊。今天看來,這只不過是最簡單的隊列演練,但在當時,卻是前所未有的。
至此,中國戰爭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陣法”。之后,陣法不斷發揚光大,成為眾多軍事家的必修課。
兩軍排開戰場后,立即開始相互廝殺。湯首先發起攻擊,中軍突前,兩翼稍后,隊形保持良好。驚奇過后的夏桀不相信士兵排列整齊就能夠打仗,對其嗤之以鼻,率領軍隊向湯發起進攻。兩軍甫一交接,湯嚴整的中軍就沖散了夏桀一盤散沙的“人群”,兩翼包抄,很快就將夏軍分割包圍。
商軍的戰車有一個特殊的東西——木柵欄,每車第一排的4個人合理豎起一塊木柵欄,連成一個柵欄墻緩緩前進。攻陣的夏軍在木柵欄前擠作一團,商軍在柵欄墻后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夏軍傷亡慘重。商軍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日滅亡,作戰非常勇敢。而夏桀的軍隊人心渙散,兵無斗志,很快就潰不成軍,大將夏耕也被湯的大斧劈死。面對敗局,夏桀登上一個小土丘,親自督戰,組織士兵拼命抵抗。一時間,鳴條曠野,血流成河,尸橫遍地,戰況十分慘烈。最后,夏軍在大雨中四散潰逃,夏桀的威信在這時也不起作用了,士兵紛紛棄他而去。夏桀認識到再也無法挽回失敗的命運,在親信的拼死保護下,帶領妹喜等一幫寵妃重臣倉皇南逃,企圖依靠九夷族的幫助作困獸之斗。然而,九夷族的中立態度令他的計劃泡影。湯率領商軍一路追殺,終于在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將夏桀活捉。此次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10萬人之多,持續時間近1個月,戰況慘烈,可以說是奴隸社會時期規模空前的一戰。
戰爭結束后,湯率師凱旋西毫(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大會,得到極大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滅亡。
商人是有“殺俘”、“獻俘”傳統的,具體的做法是將敵方首領的人頭作為祭祀祖先的禮物,這是一種很嚴肅的活動,是商人軍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湯感于夏桀曾將自己囚于夏臺而未殺之情,沒有立即處死夏桀,而是將其囚于巢湖岸畔的亭山之上。一年后,夏桀與妹喜雙雙餓死在亭山。
鳴條之戰則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杰作,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以暴力形式推翻沒落王朝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于后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報記者 姬光環 通訊員 李建新【原標題:以暴制惡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