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領導商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在這場革故鼎新的變革中,鳴條之戰是其關鍵的一著。
鳴條之戰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杰作,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以暴力形式推翻沒落王朝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
(志賢)
后世曾盛贊“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里所說的“湯武”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的締造者——商湯。商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字湯,又字成湯,號武王。湯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在這場革故鼎新的變革中,鳴條之戰是其關鍵的一著。
戰前準備
公元前16世紀,商部落逐漸強大。商的第十四代部落首領湯禮賢下士,任用奴隸出身的伊尹和仲虺為左右丞相,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在不斷壯大部落經濟的同時也極大增強了軍事力量。至此,湯開始積極籌備滅夏的計劃。
不過,雖然商部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相比,還只是一個小部落,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強大。為了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在與夏決戰前夕,湯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在古代,尤其是比較講究禮儀的古代車戰時期,交戰雙方分外注重師出有名。如果不能找到一個攻打夏軍的合理借口,商軍不僅會淪為不義之師,反而有可能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眾矢之的。因此,湯創造性開展了“間諜”活動。為了徹底弄清夏朝的內部情況,湯大膽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刺探夏王朝內部情況。通過伊尹的打探,湯掌握了夏桀的驕奢淫逸、暴虐無道和他因對奴隸殘酷壓迫,對其屬國和周圍部落不斷打擊討伐而使民心渙散、屬國離心離德的真實情況。
湯的用間策略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利于有針對性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同時,基于商部落的整體實力還不足與夏抗衡的客觀情況,伊尹向湯獻計,在表面上繼續臣服夏朝的同時,先出兵攻滅那些死心塌地追隨夏朝的部落與屬國,剪除其羽翼,使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為最后決戰創造條件。
湯依伊尹之計,以給夏朝納貢為借口,出其不意率軍滅了離夏都較近的昆吾國(許昌東),然后出兵滅了葛國(寧陵北)。在回到商都休整數月后,他又舉兵北上,相繼攻滅了夏的另外兩個同盟國顧(山東鄄城)和韋(滑縣東南),并屯兵于韋地。在先弱后強、逐個打擊、分步瓦解的政策指引下,湯已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為了不引起夏桀的疑心,商湯故意把這些國家給夏桀的貢賦承擔下來,加倍繳納。這些欺騙手段,既滿足了夏桀縱欲歡樂的物力需要,又以假象瞞過夏桀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