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以校為家,扎根貧困山區28年如一日,從1998年至今連續13個春節在校過年,從一名貧苦山區普通的中學教師成長為一校之長,他深知教育是改變孩子命運的唯一出路。他多次放棄了調入城市工作的機會,留在山區,精心研究教育教學,把被稱為“廢品收購站”的山區學校打造成“合格產品”,被《中國教育報》、教育專家稱之為“拍石頭教育現象”。他就是拍石頭鄉中心校的好黨員、好校長劉光華。
任勞任怨 無私奉獻
劉光華一直任兩個班的英語課,但因學校缺少教職人員,他常常是一人擔起多個班多門課的教學任務。
該校教導主任趙路群告訴記者,“劉校長總是告訴我們,‘先做人,后做事’,總是帶頭做好每一件事,為全校師生做出了榜樣”。在學校,他堅持每天做到幾個“第一”:早操第一個站在操場上;星期天第一個到校;師生有困難第一個趕到現場;晚上檢查學生就寢最后一個離開。
一次學校沒水吃,晚上他帶領會計、后勤主任,冒著嚴寒,在深夜到距離學校15公里的拍石頭鄉賽洼村的北干渠閘口放水,并看護檢修水渠直至天亮才返回學校,上午第一節課鈴聲響后又準時走進教室。
課堂為本 特色辦學
劉光華說:“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教師是學校的靈魂,誰贏得教師的心,誰就會贏得教學的高質量”。
2010年任校長以來,為了提高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他更是以身作則。提出以“為學生發展奠基、為教師成長鋪路”的辦學理念;以“校本教研和養成教育”為特設,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以“規范教學常規管理”為中心,以“走打造名師之路,創一流教育品牌”為目標,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他堅持每周都為教師做示范課,堅持每周聽課、說課,每學期平均聽課在200節左右。
學校緊抓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特長愛好的培養。有一位學生非常喜歡打乒乓球,劉光華就讓張紅軍老師專門指導他,抽時間陪他練球,并及時將他送進新鄉體校進一步深造,現在他已經在省乒乓球隊打球。
以人為本 成果顯著
“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走路”,是劉光華堅持不變的理念。為了這一理念的實施,他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規定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一來,學生成了課堂上最活躍的分子,他們的個性在充滿和諧、友好、向上、愉悅的氣氛中得到了張揚和發揮。在今年市教育局組織的課堂教學主題教研活動中,中小學20名教師的課堂教學得到了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評價。
《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曾以“拍石頭教育現象”對該校進行連續報道。河南師范大學教授李兆亮說:“這里是教育的真正回歸。”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等多地同行來實地考察后,吃驚地說劉光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出了明顯的業績,不可思議。
劉校長說:“好多人說我們拍石頭鄉中心學校是‘廢品收購站’,但‘廢品’經過我們‘收購站’三年的提煉也能成為‘合格’產品。”
這真是:“廢品站里”育新芽,無私奉獻人人夸;堅守深山無所求,特色辦學劉光華!【原標題:一位山區校長的教育情懷 ——記輝縣市拍石頭鄉中心學校 劉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