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一拉響連天,各位同志聽心間,俺是民間藝術殘疾人,俺把黨的政策來宣傳……”下面的觀眾各個聽得全神貫注,精彩之處掌聲一片。
一把墜胡,一面花鼓,沙啞的唱腔,姚志全和葛志霞又開唱了,這次他們來到了衛輝市孫杏村鎮史洼村。這對師出同門的師兄妹,搭檔了幾十年,一人拉胡,一人敲鼓和打板,他們用古老的唱腔,為村民講述從古到今的故事。
機緣巧合 仨人成立“藝術團”
12月13日,記者見到了66歲的姚志全和60歲的葛志霞,以及他倆的“監護人”郎斌。見面當天,姚志全戴著墨鏡,由郎斌攙扶著,葛志霞跟在他們身后,走得小心翼翼。姚志全和葛志霞都有視力方面的缺陷,姚志全更嚴重一些。
姚志全說:“我的眼睛在強光和弱光下,幾乎什么都看不到,算是一級盲殘。”“你站我面前這么近的距離,我都看不清你的五官,這都是小時候害眼留下的后遺癥。”葛志霞說,他們從小就拜師學唱戲,有了一技之長。
從交談中得知,郎斌今年60歲,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在多年前的一場事故中他失去了右手的4個手指。他們3個是在去年助殘日的一個活動上認識的,從此熱愛藝術和傳統文化的郎斌和河南墜子藝人姚志全、葛志霞結下了不解之緣。
隨后,通過別人的介紹,郎斌在我市中原文化傳播中心找了一份工作,任務是成立一個殘疾人藝術團,郎斌向單位推薦了姚志全和葛志霞這對民間藝人。從此這個殘疾人組合頻繁出現在街頭和農村,竭盡全力弘揚傳統文化。
“以前俺兩個跟個游擊隊員一樣,現在終于也有組織了,可以安心唱戲了。”姚志全說。
舊曲新詞 自編自唱歌頌黨
有單位給他們發工資,他們唱起戲來就更踏實了。為了傳播傳統文化,郎斌帶著姚志全和葛志霞從今年6月份開始,走上街頭、走進鄉村,用河南墜子的形式,將黨的政策、領導人對基層的關懷以及傳統文化,唱給老百姓們,讓他們在娛樂中獲知更多資訊。
每當社會上有什么新聞發生,郎斌就會與時俱進地將新聞編成戲詞。因為不懂音律,郎斌將寫好的詞念給姚志全和葛志霞,3個人再進行修改。他們改編的《發揚黨的思想宣傳教育好作風》、《牢記黨的教育實踐活動善始善成》、《歌頌農民工》等段子,得到很多老百姓的好評。
郎斌說,農村的聽眾幾乎都是老年人,他們還是喜歡咱這種傳統的文藝形式:“用河南墜子的形式演唱出來,既通俗易懂,又緊貼實際,老百姓咋會不愛聽呢?”
免費教授 鼓勵年輕人來學戲
“村里的人聽河南墜子的熱情特別高,在有的村我們連唱10場,村民們還不讓走。”葛志霞說。
盡管現在愛聽愛唱河南墜子的人不少,但真正把唱河南墜子當事業的人卻很少。目前姚志全和葛志霞年紀大了,想收個徒弟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如果有家長愿意讓孩子學習河南墜子,他們愿意免費教授。
如今,“藝術團”3個成員都年逾花甲,為了傳播中原文化,郎斌專門買了一輛老年代步車,帶著姚志全和葛志霞進行著他們的“農村三人行”,“我們熱愛河南墜子,唱戲讓我們高興,除非俺們唱不動了,不然會一直唱下去。”姚全志說。【原標題:殘疾人走村串鄉 “河南墜子”唱腔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