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拍品的真假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假拍、拍假、做局、洗錢等種種拍賣市場上司空見慣的亂象,反映了一些拍賣機構和鑒定人員的道德淪喪和唯利是圖。但問題的癥結是,即使是真畫,荒誕的天價也是背離了作品的藝術價值的。從藝術史的長河看,藝術總是要回歸自身價值的。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天價的泡沫終歸會破滅,一旦虛高一時的價格回落,則悔之晚矣。
收藏是一種高品位、高格調的雅趣,是要以文化素養、藝術底蘊為依托的。在藝術市場上惡炒的,掌握大量資金的競拍者,絕不是愛好藝術的收藏家。據說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就是被湖南一家上市公司搶拍的。
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恐慌,普遍認為投資藝術品能夠保值增值。因此,從2004、2005年起,中國藝術品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升值;尤其是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以后,藝術品漲幅更快。而藝術品的天價成交,則標志著收藏時代的終結,炒作時代的來臨。但藝術品收藏門檻很高,既要有雄厚資金,更要有藝術鑒賞力,因此以升值為目的的投資者常常是盲目的,不管作品的創作水平和筆墨功力如何,只要是“名家”就不惜血本狂熱追捧,屢屢拍出天價,造成背離真實藝術價值的怪現象。
然而,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2011年10月27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公報》稱:去年成交的千萬級拍品共408件(套),其中中國書畫292件(套),占71.57%。但占41.91%的171件千萬級拍品仍未完成成交,涉及成交額55.55億元,誠信堪憂。這是拍賣市場過度功利性的“虛假鑒定”、“濫收費”、“知假拍假”、“假拍”等不誠信行為的惡果;也是游資進入把書畫狂熱地當股票炒,使高門檻的書畫收藏淪為高度投機性的市場的惡果。曾立平【原標題:藝術總是要回歸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