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行駛在三原線繞城改線公路上,透過車窗放眼望去,油亮寬廣的大道,流暢柔美的線形,滿載歡馳的貨車,像一幅巨作在眼前拉開畫軸,讓人感覺好似穿行在“畫”中。欣賞著美麗的圖畫,憧憬著這條“黃金大道”貫通后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回想過去這里緊靠城區(qū)卻偏在一隅、人所不往的情景,不禁感嘆這樣一條“黃金大道”該凝聚著建設者多少的智慧和汗水啊!
傾心謀劃 繪就藍圖
三原線既是河南北部的南北大通道,也是我市的經濟大動脈。然而,隨著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和城鄉(xiāng)建設一體化的快速發(fā)展,三原線輝縣城區(qū)道路已經失去了運輸大通道的功能,逐漸演變成了城市化道路,公路運輸效益明顯下降。
幾年來,我市一直謀求突破這種制約,實現公路交通的大格局、大發(fā)展。市公路局局長琚憲順在談到為何修建三原線繞城改線公路時說:“改建三原線城區(qū)公路是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執(zhí)著愿望,是輝縣老百姓的熱切期盼,也是我市建設豫北地區(qū)中等發(fā)達城市的迫切需要。”2007年,市公路局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結合新形勢,搶抓機遇,轉變思路,傾心謀劃,理出了將三原線改線和原北二環(huán)項目整合起來、力爭列入國家項目建設這一思路,繪就了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項目的藍圖,并立足實際,分步推進,于2008年先期建成了繞城改線(李固至趙凝屯段)3.5公里,拉開了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工程的建設大幕。
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工程(趙凝屯至三慶橋段),起于常村鎮(zhèn)趙凝屯村,經古章村、常西村,過孟電水泥廠,百泉鎮(zhèn)的王家莊、秦家莊,在北關村與南關村中間穿過,最后在三慶橋西北處重上三原線,全長15.594公里,路基寬26米,路面寬23米,投資1.4億元,是我市干線公路建設歷史上第一個單項投資上億元的公路建設項目。
與南水北調大河在市區(qū)東北相依相攜的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公路,不僅能優(yōu)化我市干線公路路網結構,拉大城市發(fā)展框架,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將極大地改善我市城區(qū)交通環(huán)境和城區(qū)群眾的人居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三原線繞城改線建設投資大、規(guī)模大、時間緊、任務重,可以說是一場關乎我市經濟社會跨越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役。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是取得最終勝利的必要前提。
為解決資金難題,市公路局局長琚憲順,市交通道路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總工程師董玉龍等多次上新鄉(xiāng)、跑鄭州,爭取將繞城改線建設列入河南省路網改造項目。
2008年12月31日,在項目截止的最后時刻終于圓滿完成了繁復細致的各項報批工作,拿到了立項批文,一舉爭取上級資金上億元。在隨后的勘察設計過程中,發(fā)現原建設標準與沿線部分地區(qū)遠景發(fā)展規(guī)劃不相適應,市公路局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不計自己利益得失,將我市的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通過進一步的爭取努力,對部分路段線型及起點、終點進行了調整。“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我市的經濟發(fā)展,為了使群眾更滿意,我局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超前設計、一步到位,對繞城線加長加寬,道路由原來的14米加寬到了23米,由原來的12.51公里增加到了15.594公里。”該局的總工程師郭玉林對記者說。
三原線繞城改線工程途經孟莊、常村、百泉、高莊四個鄉(xiāng)鎮(zhèn),加上電力、通訊等沿線設施,拆遷任務相當繁重。市公路局黨委書記趙軍輝親自上陣,擔起了工程協調任務,每天都要在沿線跑上兩三回,沿線鄉(xiāng)鎮(zhèn)及有關單位也高度重視,主動采取有效措施,通力配合,做了大量工作。
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為工程開工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09年6月,該工程在眾人的期盼下正式破土動工。
嚴細管理 質量爭優(yōu)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為把這條黃金大道修好,修出輝縣公路的精神,修出輝縣公路特有的品質,輝縣公路人在施工過程中,如同呵護自己的臉面一樣,呵護施工形象;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工程質量。
在施工期間,項目部定期召開工程例會,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及時部署每一步施工任務,著力加強現場施工過程管理,確保生產安全質量;全面實施項目標準化管理,確保點、線、面施工步步推進;切實搞好文明施工、環(huán)境保護,樹立輝縣公路品牌。從項目經理到質檢員,從質檢員到廣大職工,人人都緊繃“質量第一”這根弦,做到嚴把“五關”,即:材料進場關、施工程序關、質量檢測關、試件(塊)試驗關、質量驗收關。以強化壓實度、強度、厚度、寬度、高度、平整度“六度”作為整個工程質量檢測的主要標尺,嚴格“三檢”制,按合同辦事,按設計施工,按規(guī)范要求,經自檢不合格的絕不進入下道工序,達不到質量技術指標的堅決返工。
繞城改線作為新鄉(xiāng)市重點公路工程,我市將其列為重點項目,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公路建設指揮部。新鄉(xiāng)市公路局領導多次到我市調研;我市領導崔學勇、張星吉、高家軒等上路視察不下三十次,深入施工現場,抓進度、保質量、解難題;市人大、市政協也多次組織調研組專題視察。
“要把繞城改線公路建設成為展示輝縣形象的文明路,方便群眾和游客出行的民心路,促進輝縣經濟發(fā)展的致富路,提升輝縣品牌的樣板路!”這是市領導的一再囑托,也是建設者們的神圣使命,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形象、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生產力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公路人的心中。
逢山開路 遇河架橋
在孟電水泥廠西,看著兩邊的峭壁,想象著建設者開山筑路的艱辛,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愚公移山的畫面,聽到了乒乒乓乓鑿石開山的聲音。有的工人做著炮點標記,有的工人手執(zhí)風鉆打著炮眼,任憑旋起的灰塵撲上他們的臉頰,落滿他們的衣服,挖掘機剝落著山上松動的石頭,鏟車向卡車上裝載石塊,一輛接一輛,一趟接一趟,日復一日,厚實的小山只剩下瘦瘦的一片脊背……
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工程開炸石方130萬余立方米,開挖土方28萬余立方米,路基回填土石方約51萬立方米,炸開北關村東、富莊橋東、孟電西三座山頭,運送土石約110萬立方米,孟電東填方約10萬立方米,修建三慶橋中橋和富莊橋中橋兩座橋梁,涵洞65道……
看著這一串串的數據,踏著這條平坦大道,我們不禁感嘆:多少個日夜,在萬家燈火,戶戶團圓之時,他們奮戰(zhàn)在施工一線上;多少個日夜,任風雨寒暑,他們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多少個日夜,他們加班加點,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句累;多少個日夜,無論難度再高,危險再大,他們穩(wěn)扎穩(wěn)打,迎難而上。
琚憲順說:“我們的干部職工修路積極性很高,他們不怕苦、不怕累、連續(xù)作戰(zhàn),真正為輝縣公路的發(fā)展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正是這樣一支公路干部職工隊伍,用他們的熱血和青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才換來了我市通達繁榮的火熱發(fā)展景象。
眾志成城 奏響凱歌
為了修這條路,公路建設者夏季冒著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溫酷暑,冬季頂著零下七、八度的低溫,日夜奮戰(zhàn),汗水和灰土混在一起,成了“水泥人”,沒有一個人嫌臟、怕累、偷賴和退卻。2010年7月份,正值施工高峰期,副經理王志超的愛人患心臟病要赴北京做手術,他安排親屬前往陪同;副總工白金龍的父親患心臟病先后三次住院,他晚上陪床照料,白天照樣上工地,沒有耽誤過一天;還有的因高溫中暑,醒過來接著干,有的因嚴寒感冒還未好徹底就重返工地,整條施工線就在城邊,有的離家不過咫尺,但沒有一個人借機回家,全身心撲在工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從開工到建成,不論是制度、管理,還是組織、創(chuàng)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領域,都浸透著每一個公路人的心血和汗水。新鄉(xiāng)市公路局發(fā)出嘉獎令,稱贊輝縣公路干部職工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的隊伍。全國公路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干線公路養(yǎng)護管理“好路杯”競賽金杯、新鄉(xiāng)市“和諧暢通杯”競賽優(yōu)勝單位、公路工程建設工作突出貢獻獎、輝縣市“創(chuàng)業(yè)杯”優(yōu)勝單位、城市建設先進單位等桂冠也紛至沓來。
公路建成后,老百姓難掩內心的喜悅之情。城區(qū)百姓高興地說:“繞城線通了,很少有貨車往市區(qū)走了,我們這里的環(huán)境變好了,道路也不堵了。”公路沿線的干部群眾說“盼望幾輩的致富路終于修通了”。開貨車的小伙子樂呵呵的說:“以前拉水泥還得往城區(qū)走,人多、車多,可不方便。現在繞城線修得又寬又平,比走城區(qū)得勁兒多了。”路通了,廠興了,財旺了。每每談起這些變化,人們都感慨地說:“公路是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是強市富民的黃金大道。”
漫長變瞬間,坎坷化平坦,承載著夢想和希望,勾畫著和諧與幸福。寬敞平坦的三原線輝縣城區(qū)繞城改線公路,回報給輝縣人民的是安居樂業(yè)的康莊大道、興業(yè)豐糧的錦繡家園。那巍峨的群山,那清澈的河水,那炊煙裊裊的村莊,那春綠秋黃的田園,在勃發(fā)著無窮無盡的生機與魅力的同時,更在見證著輝縣富民之路的鋪就、輝縣民心之路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