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垣起重工業園區一角

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將把它的第一個分院——河南分院設在長垣起重工業園區。圖為該院院長陸大明(右)與長垣縣委常委、園區管委會主任荊汝大(左)簽署合作協議。

長垣起重工業園區鳥瞰圖
閱讀提示
出鄭州,向東北,沿高速公路行駛100多公里,看到公路兩旁,一座座高聳的大型廣告塔上,醒目的“衛華起重”“河南礦山”“中原圣起”等字樣。便知道,已到了人稱“北方溫州”的中國起重之鄉——長垣縣。
擁有84萬多人的長垣縣,位于豫魯交界、黃河“豆腐腰”地段,三分之一的土地處在黃河灘區。地下沒有礦產資源,地上沒有鋼鐵企業,周邊更不見大型起重機械生產廠家和科研單位。這片曾經極度貧瘠的土地卻孕育出全國最大的起重機械生產集群——長垣起重工業園區。
2003年園區創辦以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6年4月,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被國務院批準為特色工業園區;當年11月,又被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 “中國起重機械之鄉”。目前,已形成年產30萬臺起重機、165萬臺(套)起重機配件生產能力,中小噸位起重機產銷量已占全國市場的65%。業內人稱“長垣停產,全國缺貨”。
對此,心胸寬廣、志向高遠的長垣人并未滿足,他們要在實現中原崛起中大展身手。新年伊始,記者驅車來到長垣縣探訪。
A
發揮集群優勢,打造全國最大最強的起重機械生產制造基地
如今的起重工業園,已是一座氣勢磅礴的工業新城,屹立在長垣縣南部,與縣城首尾相接。園區內道路兩旁,挺立著一幢幢巍峨的辦公大樓和一排排高大寬敞的廠房。一架架橘紅色的龍門吊車下面,是穿梭忙碌的工人。焊花閃閃,車床轟鳴,好一個熱氣騰騰的建設場面!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佘國海向記者介紹道,目前,集聚區內建成面積已達11平方公里,新鋪道路17縱23橫,達到了九通一平。園區內已形成整機制造、配件加工、 高新技術中心、市場、物流、倉儲、行政和居住區域,布局分明,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的一個現代化綜合性園區。
入住企業千余家,其中整機生產企業上百家,300多個配件生產企業,900多家配件銷售店;緦崿F了“不出園區,全部配套”的集聚效應。目前國內起重行業 前十強,衛華集團、河南礦山、中原圣起、新鄉礦山、華東集團五家企業,位列其中。衛華集團連續多年銷售收入名列第一。
2011年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園區起重行業整體上仍實現快速發展,主營業收入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22%左右。
園區在國內外建立了2600多個銷售網點,幾萬名營銷隊伍組成了園區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園區內有四萬多名產業職工。本地的青壯年不夠用,又吸引了周邊縣市乃至山東菏澤大批的勞動力。
記者在河南礦山起重有限公司采訪時,見到幾位在食堂就餐的山東東明籍工人。他們說:“俺老家在這兒務工的人多了,廠里免費管吃住,還培訓技術。初級技工一個月工資三千多元,中高級的能拿到四五千,甚至上萬元。”
園區內的村民們已經或正準備向新型農村社區移居。在功能齊全、舒適潔凈的社區居住,到企業上班,已經成了許多村民新的生活方式。
“雖然咱園區已是國內最大的起重機械制造基地,但大而不強。與國內外最先進的起重機生產企業相比,園區內的企業在技術、質量和管理上都有不小差距。一直對園區 建設傾力支持的縣委書記薄學斌、縣長武勝軍為園區確定的發展目標是:做好工業化與信息化、生產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融合;打造全國最大最強起重機械生產基地、起重配件集散地、起重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輸出基地。”佘國海說。
B
引才引智、借梯上樓,推動園區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月11日,記者見到了長垣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起重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荊汝大。幾天前,他率隊千里奔波,赴京請教。在京舉辦了專家座談會,參加的25位起重行業領導及權威專家,都是園區聘請的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
荊汝大主任推心置腹地將園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攤開匯報,求計問策。專家們個個竭盡所能,暢所欲言:解讀新出臺的行業政策,展示行業發展方向,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等各種信息,并針對園區的問題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氣氛十分熱烈。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收獲頗豐!咱園區能在短短幾年內做成全國最大,專家們的貢獻功不可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荊汝大主任感慨道。這叫“借腦開方”、近幾年,這樣的座談會已舉辦了四屆。
為了引進園區企業缺乏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園區管委會鼓勵他們通過兼職、技術轉讓、入股、承包、合作研究、培訓講學、網絡咨詢等方式服務集聚區建設,并對突出貢獻者發放政府津貼。
園區牽線搭橋,先后和中科院、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起重機械研究院、河南機械設計研究院等30多家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起國家級產品檢測中心、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幫助企業引進高新技術26項,開發新產品78項。
2011年,園區與國內行業最高權威科研機構——北京起重機械運輸設計研究院簽訂協議,在園區內設立了河南分院。
引 才引智、借腦發展也成了企業的共識和努力方向,他們紛紛引進職業經理人和高層次技術人才,搭建各類人才的創業平臺。行業龍頭老大的衛華集團在自己的研發中 心,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是行業內民營企業中第一個博士后工作站。除了提供寬松的工作、生活環境及優厚的薪資待遇外,衛華集團還在上海設立了研發分 中心,聘請國內外一流人才加盟衛華。
C
建設十大公共服務平臺
促使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園區內整機生產企業過多、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的問題,2009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振興起重裝備制造業的意見》,制訂了淘汰落后產能、限制起重機整機項目、鼓勵企業戰略重組、支持產業鏈式發展的具體政策,引導企業整合重組。
近年來,衛華集團與大方起重、東泰減速機、奔宇電機;河南礦山與永鋒減速機、金華起重、松大鋼材市場等分別進行了戰略重組,組建了龍頭企業帶動的企業集團。未來幾年內,園區計劃將整機企業整合成八至十家。
為了促進園區發展,園區管委會搭建了技術研發中心、產業信息中心、專家咨詢、銀企合作、企業招用工等十項服務平臺。利用現有產業基礎,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有效整合各種服務資源,實現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共享,滿足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和公共服務需要。
另外,擬籌建了起重機械營銷人才俱樂部,規范行業營銷人員的行為,推介和獎勵一批技術精、服務優、誠實守信的營銷精英,打擊侵害客戶利益、影響區域品牌的違法行為。
長 垣起重工業園區繼2010年被工信部授予全國新型工業化示范區以后,2011年被河南省科技廳授予河南省創新型產業集聚區試點,被省工信廳授予信息化與工 業化融合試驗區,被國土資源廳授予全省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示范區,被省質監局授予了河南省知名品牌創新示范區,被省工商聯授予了河南省最具產業競爭力示范區 等。
D
自主創新,差異化發展
培育企業的“獨門絕技”
在科技創新方面,縣委縣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打造名牌產品。
衛 華集團與德國德馬格公司技術合作,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全自動垃圾發電起重機;中原圣起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起重專用模塊調速電器技術,也達到了國際領 先水平。河南礦山的單、雙梁橋式起重機主梁整體成型工藝技術,一舉攻克了大型起重機腹板焊接接縫的難題,大大增強了起重機的強度和安全性,獲得了國家級科 技成果獎。河南重工起重機集團研制開發的核電站專用安全起重機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該公司的研發技術中心,也是我國唯一一家核電站專用起重機研發機構。 而新加坡獨資企業紐科倫(新鄉)起重機有限公司生產的新型電動葫蘆屬于新一代節能環保型產品,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成了許多煤礦機械廠爭相使 用的配套產品……
目前,園區內共有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58個,累計申報專利308件。衛華集團的“衛華”牌、河南礦山的“礦源”牌、中原圣起的“圣起”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還有一大批榮獲國家和省級名牌的產品,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產品競爭力。
產品源源不斷進入機械制造、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礦山采掘、港口物流、汽車及船舶制造等領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遠銷英、美、俄、日、韓、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為長垣起重行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我們要繼續努力,在未來幾年內將起重園區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研發達、創新體系完備、核心競爭力強的中部地區最具活力的開發區之一。”采訪結束時,荊汝大主任充滿信心地說。(劉新萍)(原標題:探訪長垣重工業園區 由“制造”向“創造”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