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景區,位于新鄉輝縣市西北約2公里處的蘇門山下,面積3.2平方公里。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貫珠,又名珍珠泉。1990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6月25日批準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荀子·儒效篇》中記載:百泉始于商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防泄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水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經常流量四至五個,最深處達三米,水溫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涼,湖水四季碧綠,清冽純凈;湖內魚來蟹往,荇藻交橫;湖畔亭臺樓閣星羅棋布,曲橋相接;湖周古柏參天,綠柳婆娑,山水樓臺交相輝映,千百年來,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它遠溯于三皇時期,盛名于殷商時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勞動人民就已由衷地唱出了贊美百泉的詩句。著名學者朱有介在《關于園林概念的形式、發展、性質及對美學的特殊功能問題的思考》一文中也稱百泉風景區3000多年前已是“可供游釣的準風景區”。歷經勞動人民的整修、改造,使百泉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古建筑達90多處,其建筑風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瓏、清新秀麗,又有北方的雄偉壯觀,富麗堂皇,集南北方建筑藝術為一身,加上美麗的自然山水,被人譽為“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