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是個古老的梆子聲腔劇種,流行于豫北、豫東、冀南、魯西南、皖北、蘇北一帶。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號稱高調的山東梆子、定名反調的橫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稱為平調。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長50厘米、5斤多重,當地觀眾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本世紀五十年代之后通稱為大平調。我省豫北人,所以大平調也是我的家鄉戲,自然,對她給予了較多的關注。
大平調分為三個地域流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我省豫北大部分地區,除了濮陽離山東較近,“東路平調”的色彩較濃外,其他都屬于“西路平調”的流行地盤,以唱腔深沉渾厚,念白吐字清晰,做功細膩,動作粗獷有力而著稱,著名紅臉劉玉坤、張發旺為其代表人物。其中劉玉坤創立的流派稱為“猴派”,而這張發旺創立的流派稱為“道妞派”。從網上能夠搜索出劉玉坤、張發旺的相關資料,今介紹給大家。
劉玉坤(1888—1968) ,大平調演員,工紅臉。藝名猴頭。湯陰縣白營鄉西木佛村人。十二歲進湯陰縣黃村龍王廟大平調窩班(班主縣衙老班頭張九)學戲,機竅難開,師傅幾次令退,他苦苦相求,加倍努力,刻苦磨練,兩年后一躍為班中優秀。三年出科被湯陰縣衙二部大平調班招為紅臉主演,其間得浚縣縣衙頭皂大平調戲班紅臉主演張興明指教,與名紅臉張發旺等切磋技藝,廣擷精英,戲藝大進。民國十九年(1930)后曾到湯陰縣的西水磨灣、北周流、菜園集等諸多戲班搭班。
由上可知,劉玉坤是靠刻苦努力,“大器晚成”型的演員,他演技精湛,唱功尤為突出。他嗓音清越,長期的苦心鉆研,練就了銅音及吼腔。唱腔高亢奔放,出口急促有力,尾腔多“帶喊兒”,唱時多襯字,幾乎每句一襯,甚者一字一襯,韻味別致。因他長得頭小面狹,演武戲輕巧敏捷,得藝名“猴頭”。并創立了大平調“西路的又一分支——猴頭派”(另為張發旺為代表的道妞派),湯陰縣及附近的許多紅臉演員均師法子他。南至新鄉,北及邯鄲,隨班每到一處,戲迷即奔走相告。群眾中有順口溜云:“晾了地,住了耬,不能不看真猴頭。”他一生主演過三百多個劇目,較為拿手的有《斬黃袍》(飾趙匡胤)、《李炳下江南》(飾李炳)、《雷振海征北》(飾雷振海)、《轅門斬子》(飾趙德芳)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劉玉坤應聘到湯陰縣南水磨灣大平調戲班任教,以后潛心授藝,培養出一大批演員,如“假猴頭”王雷武、“麻紅臉”李文秀、郝金明、張仲然、張仲田、郝文、郝斌、張公田等。1956年應邀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與翟德貴合作展覽演出了《三傳令》。1960年返歸故里,仍天天喊嗓習武,偶有聘邀頂角之機,即欣然前往。1962年曾應邀參加河南省名老藝人座談會。1968年的一天傍晚,出門喊嗓,突然喑啞,遂黯然失神,兩天后猝然而逝,享年八十歲。
張發旺(1907—1964) ,大平調演員,工紅臉。藝名道妞,滑縣高郎柳村人。梨園世家,父親張興明(藝名黑妞,綽號黑大旗),工紅臉,馳名豫北。張發旺襁褓喪母,被父寄養親友家。七歲隨父入汲縣同樂班學戲。八歲粉墨登場,飾演《羅成顯魂》中的羅成,一時傳為趣事。九歲被父親送到湯陰縣司馬科班嚴教,拜師廷妞,十四歲師滿被聘回同樂班。十六歲首次演出《下高平》飾趙匡胤,大受歡迎,從此成為班中臺柱。民國十九年(1930)隨班遷至衛輝(今汲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同樂班解散,他自立科班,仍稱同樂班,流動演出于豫北、冀南廣大城鄉。
翟德貴(1921—1961) 大平調演員,工紅生。乳名“喜兒”,濮陽縣郎中鄉翟寨人。十一歲入濮陽大公團學戲,拜師劉歧山。三年后補缺登臺,數年后躍為主演。初演花臉,因喊腔力猛,留下仰脖習慣,后改紅生,被觀眾呼之為“仰脖紅臉”。民國三十一年(1942)大公團解散,輾轉到安陽、菏澤流動搭班。民國三十二年大公團被昆吾縣(現王 稱 固 鄉)抗日民主政權接管,翟德貴返回。配合民族民主運動,扮演了《風波亭》中的岳飛、《反徐州》中的徐達、《逼上梁山》中的林沖,現代戲《沙區掃蕩》中的王老漢等人物形象。民國三十四年三月參加對冀魯豫行署的慰問演出,受到首長的贊揚和鼓勵。從此更加發憤,悉心鉆研,在繼承紅臉唱腔基礎上,大本腔與二本腔巧妙結合,自成一派,成為“東路平”紅生唱腔的主要代表。在唱做方面,他造詣深博出眾,形成獨樹一枝的紅臉唱腔,高亢圓潤悠揚,其藝術沉穩、正道,并富有神韻。所演《哭頭》中的趙匡胤、《三傳令》中的諸葛亮很有特色,至今鄉人還仿其聲唱路戲以為樂事。民國三十七年加入南樂縣萬家大平調班(后為南樂縣大平調劇團)。1954年被選為南樂縣人民代表。1955年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省分會會員。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飾演《三傳令》中的諸葛亮獲演員一等獎。1958年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委員長、陳毅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同周總理合影留念,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赴北京參加“群英會”,主演的《收姜維》、《白玉杯》被文化部灌制成唱片在發行全國。1960年南樂縣大平調劇團撤銷,轉調濮陽縣大平調劇團。1961年病故,享年四十歲。
他生前灌制的唱片保存完好,今天在網上很容易搜索到。另外兩位演員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原標題:大平調在河南的著名紅臉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