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出現這種形式的“流派”,大概始于戲曲界稱謂流派的鼎盛時期。也許受此風的影響,不僅表演藝術家、戲曲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曲作家們熱衷于談論、引用,而且也成為戲曲界一種極為普遍的習慣用語。甚至可以謂之一個最為時髦的名詞。
豫劇以藝術家個人的名字為標志的“流派”的出現,的確對區分豫劇唱腔風格、豐富豫劇唱腔素材、繁榮豫劇唱腔藝術、促進豫劇藝術的發展等方面,都曾起到過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也可稱之為歷史性的貢獻。
為了更加明了起見,現將上述各個“流派”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分述如下:
常香玉,不僅是豫劇界,而且也是戲曲界一位影響較大的豫劇藝術家。實事求是地講,常香玉的藝術成就、造詣和貢獻,不愧為承前啟后影響整個時期豫劇藝術的一代宗師。她不僅是位藝術上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而且還是一位膽略驚人的豫劇革新家和才華橫溢的豫劇旋律作家。她所創作的豫劇唱腔極富特點:一是樸實、新穎、耐聽,且富時代感;二是形象鮮明、準確、極富個性;三是風格清新、獨特、更富色彩性。毫不夸張地說,常香玉創作的豫劇唱腔為同時代的豫劇專業作曲家們所驚嘆,甚至所不能企及。也可以說常香玉的唱腔藝術是豫劇藝術寶庫中能夠經得起推敲的藝術珍品。由于常香玉善于博取眾長、兼容并蓄、注重傳統、敢于創新,從而為整個豫劇唱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久演不衰、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紅(娘)、,白(蛇傳)、花(木蘭)等劇目,凝聚了她的心血,顯示了她的才華,記載了她的業績。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常香玉為豫劇現代戲的演出起到了帶頭作用,并創造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另外,常香玉還在豫劇清唱這種藝術形式上作過一些可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例如《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就是成功的范例。表達了廣大群眾的心愿,唱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郭沫若也大力的肯定和贊揚。他致函常香玉說她的演唱“非常有力,譽滿首都,使拙作生輝,我非常感謝您”。當然,豫劇清唱這種演出形式并非常香玉首創(建國前河南就有所謂“坐臺梆子戲”,即不上妝、不走場),但由于常香玉的努力和創造性的藝術實踐,使這種演出形式更加普及、更加完美。
總之,常香玉在豫劇唱腔旋律的創作上是非常成功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豫西調與豫東調兩大流派的合流上,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不僅拓寬了創作豫劇唱腔素材的范圍(包括吸收本劇種以外的音樂素材),同時也增強了豫劇唱腔旋律的色彩性和表現力。從而形成了常香玉唱腔旋律上的特點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由于常香玉這種鮮明而獨特的旋律風格,自然也就迫切需要鮮明而獨特的演唱方法加以適應。因此,常香玉創立的“混聲唱法”也就應運而生了。所謂“混聲唱法”,簡言之,即真假聲結合唱法。或曰胸腔、口咽腔、頭腔聯合唱法。這種混合三個共鳴腔的唱法在豫劇界出現,不僅改變了當時豫西調和豫東調兩派真假聲水火不溶的局面,使豫劇真假聲唱法逐漸趨于統一。而且也把豫劇的演唱方法向科學化方面推進了一大步,從而提高了豫劇演唱藝術的技巧性和表現力。這正是常香玉對豫劇演唱藝術的重大貢獻。也可謂之歷史性的創舉。盡管這種唱法對今天的專業聲樂工作者來說微不足道,但在當年則是難能可貴的。
藝術史證明,真正的藝術家,又都是藝術革新家。常香玉正是屬于這樣的藝術家,她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突破,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終于形成了她那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陳素真也是一位唱做并茂、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影響較大的豫劇表演藝術大家。
陳素真是豫劇界較早的著名女演員。當時。曾轟動汴京,聲震中原大地。從而贏得了“豫劇皇后”、“豫劇梅蘭芳”的美稱。建國后,陳素真仍然活躍在豫劇舞臺之上,并榮獲了1952年中南地區戲劇會演“榮譽獎”和1956年河南省戲曲觀摩演出“榮譽獎”。從1928年陳素真首次登臺叫響至今,她不僅演遍了河南的城鎮鄉村,而且還扎根西安,南下武漢,西出蘭州,北至京都、落腳天津。自然,豫劇也隨著陳素真的足跡而逐步得到了推廣和普及。這也可謂之這位藝術家的一大績。
陳素真原宗祥符調,但她并不拘泥于祥符調。早在1935年前后她就勇于向世俗挑戰,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地吸收、融化了豫西調和一些新的唱腔素材充實祥符調,發展祥符調。從而也形成丁陳素真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概括地講,由于陳素真擅用假嗓演唱,她的唱腔顯得較為華麗、明快、激越、跳蕩、清新、耐聽。她演出的《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洛陽橋》等劇目,至今仍為她的弟子所保留。并久演不衰、廣為傳唱。
陳素真對豫劇的最大貢獻,應該說是她的表演藝術。可以說,陳素真是位深諳豫劇美學的表演藝術家。眾所周知,豫劇藝術的內容是樸實的,而形式則是復雜的。豫劇需要結合形式來欣賞其內容。因此,它需要美的身段和動人的唱腔加以表現。“美,是成熟的表現”。“美,也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秋文《戲劇美學論集》)。陳素真塑造的姜秋蓮、崔金定、耶律含嫣、趙艷容等人物形象,所以能給廣大群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得力于她那優美的表演藝術。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她的水袖工夫。耶律含嫣的穿衣和甩辮的精湛表演,更堪稱為一絕。至今仍被后輩們效仿。
陳素真所以能對豫劇傳統表演藝術進行大幅度的開拓和發展,也是她善于吸收、融化京劇等其它姊妹藝術的長處的結果。
崔蘭田是以獨特的演唱藝術聞名于世的。她正宗豫西調,為著名的豫劇“十八蘭”之首,素有豫劇“程(硯秋)派”之稱,享有“豫劇蘭花”之譽。可見她的演唱藝術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
崔蘭田戲路寬廣、學過須生,演過小生,擅演老旦,精于青衣,包括花旦、閨門旦在內無所不能。她的音域寬廣、音質純凈、音色甜美、韻味淳厚;唱腔樸實無華、細膩含蓄、形象準確、情真意切;演唱咬字準確、吐字清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行腔流暢自然、深沉委婉、纏綿悱側、蘊纖衰怨。從而形成了她那鮮明的藝術風格。
崔蘭田對豫劇藝術發展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她為豫劇表現悲劇人物、塑造古代命運凄苦的婦女形象開辟了一條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所創造的秦香蓮、陳三兩、崔金定、竇氏、姜桂枝等許許多多栩栩如生、深切感人的人物形象便是最好的例證。也是她在這方面的杰作。
崔蘭田的演唱藝術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特點:
(一)音區跳度較大,對比較為鮮明。如《桃花庵》中“哭夫”一段唱,可以從b。調的“2”到“5”,這樣寬廣的音域,自然會增強豫劇唱腔的色彩性和表現力。
(二)歸韻多入鼻腔和胸腔,顯得唱腔較為低回、內在、深沉、凄婉,也突出了豫西調“寒韻”特色。
(三)唱腔的尾音多以下滑音和上、下二度回轉倚音結束。對刻畫人物纏綿悱惻的情緒很見效果,也是崔蘭田唱腔特色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注重唱腔感情,強調人物內心刻畫。這雖然為豫劇演員們所共有,但崔蘭田尤為突出。她并非“唱曲唯唱聲”或“唱曲唯唱情”,而是即注重聲,又強調情,使二者真正地結合起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擅于挖掘人物的內在感情、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崔蘭田的唱腔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也是崔蘭田的唱腔感動人心的內在因素。
馬金鳳的演唱藝術被人們譽之為“洛陽牡丹”。這基本上概括出了馬金鳳的演唱藝術特點——雍容、富麗、清新、明亮,似珠璣揮灑,象溪流清新,如花香誘人。好比洛陽牡丹一樣風格鮮明、色澤獨特、享譽全國。
馬金鳳的音質圓潤、純凈、清脆、悅耳。她吐字真切、清晰,噴口干凈利索,行腔舒展自如。她之所以年近七旬仍能活躍于豫劇舞臺上,除了她那得天獨厚的純凈音質,就在于她那嫻熟的演唱技巧和高度的藝術修養。
馬金風在唱法上是以小嗓為主,大嗓為輔,但又常常是大小嗓結合。行腔多在中音區回旋,節奏比較平穩,旋律很少作跳進處理。因此,她的演唱顯得比較流暢、自然、樸實、無華,非常口語化,就象說唱藝術一樣易懂、易記、易學、易唱、易于流傳。特別是在大段敘事性較強的二八板中,更顯示出了她這方面的特長。例如對寸花槍》》中“老身居住南陽地”這段唱腔就有一百二十三句唱詞,而馬金鳳卻能唱得絲絲入扣、環環相接、緊系心弦、百聽不厭。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她把握住了唱詞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河南人民干脆、爽快的性格和中州音韻等特征,從而使她在唱腔創作上力求集中、概括、簡煉、精干。通常情況下,她慣于使用流暢的疊句和緊湊的連垛等手法。顯得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一改豫東調老二八板一句兩鑼,雙句三鑼的松散狀態。加之她的唱腔字多腔少,詞密腔簡、字近腔短等特點,從而形成了馬金鳳自己的唱腔風格——剛健、豪放、明快、爽朗、樸實、淳厚。也使馬金鳳為豫劇帥旦這一行當拓寬了道路。
馬金風的唱工造詣較深,藝術修養豐厚,在塑造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上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如剛勁、有力、穩健、灑脫的穆桂英;詼諧、俏拔、莊重、幽默的姜桂枝;潑辣、俠義、熱烈、豪爽的程七奶奶等人物形象,即鮮明又準確。即土氣又大氣,真可謂雅俗共賞。
閻立晶是豫劇“閨門旦”這一行當中的杰出人物,也是豫東調這一流派中極富個性、深諳詩文、精通音律、善度唱腔的藝術大家。她以委婉、秀麗、含蓄、甜美的演唱和樸實無華、準確細膩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許許多多性格各異、風貌逼真、魅力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既有“金枝玉葉”、“侯府千金”、又有“名門閨秀”、“小家碧玉”。凡觀賞過閻立晶演出的人,都會贊不絕口、翹指稱頌。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也破例收她為弟子,大藝術家崔嵬也能專程為她加工排演劇目。可見她的影響之大,聲譽之廣。
由于閻立品具有深厚的藝術素養,使她的唱腔和表演顯得異常細膩、深刻、情真、意切。特別是在揭示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動,更見工夫。例如《秦雪梅》“吊孝”一場,每每讀到祭文時,都會哽咽有聲、哭泣有節,情濃有致、意切有方。往往能夠使人在催肝裂膽、撕心揪肺的悲痛中得到藝術享受。這也是閻立品的唱腔藝術得以流傳的主要因素。這一點正如《樂記》一書中所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就是說,唱腔必須從內心發出,著意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方能形神兼備、打動人心。仔細推敲閻立品的唱腔和表演,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這樣的藝術高度。
閻立品常常用“為求一新聲,苦詠千百遍”來鞭策自己,從而使她養成了精雕細刻的治學態度,她的唱腔總是寓情于內,以情動人。從不追求表面華麗,也不故作淺陋俗態,更不炫耀嗲氣姿色。用她的話來說:“只求知音頷首,不投市井所好”。
閻立品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可用一個“細”字加以概括。由于她善于細心捕捉藝術素材,精于細心藝術創造,長于細心精雕琢磨,從而形成了閻立晶自己細膩的藝術風格。
閻立品對豫劇藝術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她為豫劇“閨門旦”這一行當拓寬了道路。也為豫劇后來者在人品和藝品等方面作出了楷模。
綜上所述,這些豫劇藝術大家們都為豫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豫劇藝術史將會為他(她)們寫下光輝的篇章,河南人民也將會世代銘記他(她) 們的名字。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加以澄清。豫劇以藝術家個人的名字:為標志的“流派”,似乎與藝術史上所說的流派不大一樣。作為一個名詞在豫劇界甚至在戲曲界都很通用,作為一個概念卻又很模糊。不管是私下議論,還是研討會爭論,或見諸于書刊報端,盡管人們津津樂道——句句不乏贊美之詞,聲聲不絕頌揚之音,但又總是不著邊際,模棱兩可,莫衷一是,難以適從。【原標題:豫劇五大流派唱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