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位于輝縣市西北3公里的蘇門山下,因泉出無數而得名。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即行開鑿,《詩經. 衛風》篇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百泉。泉匯聚為巨池, 計3.4萬多平方米,水溫長年在攝氏23度左右,冬溫夏涼,池水清明如鏡,四季碧透,消冽純凈。
清乾隆時代百泉繞岸砌石,修成長方形的湖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百泉湖畔,遍布亭臺樓閣,有嘯臺、消暉閣、衛源廟,噴玉諸亭、金梭橋等古跡勝景,還有大量唐宋廠刻碑銘。附近自古就引百泉水灌溉,唐代百泉水利己較發達,唐碑《百門陂限脾銘》中就有“吐納堤防,周流稼穡”的記載。元代時挖河道,增辟稻田。明代建閘門五道,用以灌溉。百泉多年來幾經斷流,近乎枯竭,近兩年又重現生機,珠泉噴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