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歷史沿革
古代時期
衛輝市,殷商時為畿內牧野地。周武王滅紂,封邶、鄘、衛三國,此地屬鄘。成王平武庚叛亂后,邶、鄘并于衛,此地屬衛。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改伍城縣為汲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為汲郡,郡治衛縣(今浚縣衛賢),汲縣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義州,州治汲縣。武德四年(621)廢義州,汲縣改屬衛州,州治衛縣。貞觀元年(627),州治移汲。轄汲縣、衛縣、共城、新鄉、黎陽五縣。
宋屬衛州,州治除先后短時間遷共城和胙城外,其余時間均在汲縣。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先后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考城11縣。
民國時期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汲縣直屬河南省。
民國33年(1944)9月,又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直至縣城解放。
1949年2月,撤銷衛輝市,其轄區復歸汲縣,汲縣改屬太行四專署。5月,汲縣改屬太行區新鄉專署。8月,平原省建立,汲縣屬平原省新鄉專署。
建國以后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河南省新鄉專署。
1983年9月1日,改屬河南省新鄉市。
1988年10月,撤銷汲縣,建立衛輝市,屬河南省直轄,由新鄉市代管。
衛輝歷史人文
衛輝比干廟坐落于河南衛輝的比干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
比干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天下林氏根”。比干是商朝沫邑人,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周武王封比干壟、國神,賜比干后代林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乾隆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歷代尊宗。
比干廟現存的比干廟保存完好,主體建筑有神道、影壁、山門、二門、碑廊、石坊、拜殿、大殿等,總建筑面積達4.7萬平方米,廟宇宏大,建筑巍峨,是我國廟墓合一建筑群的“經典之作”。比干廟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其中孔子劍刻“殷比干莫”碑,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孔子真跡,被譽為“天下第一碑”。
五個功能區之一 林氏紀念區
位于廟區以外、生態園林區內的東北部,隱于密林之中,面積5萬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是紀念與林氏有關的人物、事跡。本景區的主要景觀有:林氏名人堂、林氏族譜墻、“六蘭堂”、林氏名人塑像區、林氏宗親堂(美國林氏館、泰國林氏館、印尼林氏館、新加坡館、廣東林氏館、海南林氏館、福建林氏館、臺灣林氏館等)、功德碑林,景區整體建筑風格為明清建筑風格。
林氏姓源碑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林氏姓源碑,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方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
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沿廟中心的甬道前進,便是比干廟大殿院落。主體建筑有正殿、拜殿和東西兩個配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九脊歇山頂,掩映在濃蔭叢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額書“殷太師廟正殿”。大殿系純木結構,不用一枚鐵釘,無論梁架、斗拱,全是鑿木相吻,相互制約,顯得綺麗壯觀,氣宇軒昂,古樸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態端莊,栩栩如生。其中,東配殿有三尊塑像。他們是比干的后代,中間是林堅公,他是比干的兒子。林氏根據地理位置而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右邊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孫,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邊的林祿公,晉朝人,今天的東南亞林姓都尊崇這位林祿公為自己的祖先。
西配殿敬奉的是媽祖神像,是林祿公的第二十二世孫女。據說她出生時滿屋紫光,且香氣溢人,彌月不聞哭聲,故取名“林默”,尊稱“默娘”。她是一位美麗、善良、勤勞勇敢且博學多才的漁家女子,她自幼好學,9歲開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十幾歲時就能預測海洋天氣與風浪搏斗,經常在海上為遠航的漁民引路,解救漁民們于危難之中,辦下了許多好事。她鼓舞人們征服自然,抨擊邪惡,在漁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難,年僅28歲。她遇難之后,人們為她建立祀廟,并尊其為海神,親切地稱她為“姑婆”、“媽祖婆”,歷代皇帝都有封號,共計冊封40次,最后一次是乾隆封她為“天后圣母”。全球有媽祖廟1500多座,信奉者達1億多人,中國臺灣省70%的人信奉媽祖,不少臺胞每年還要對媽祖舉行“遙拜”,虔誠地面向林默故鄉三叩九拜。1962年10月,中國郵電部發行《媽祖》特種郵票一套一枚,使這位英姿颯爽的中華女杰登上了“國家名片”。
林姓尊比干為始祖 衛輝比干廟為根
衛輝比干廟作為林氏的故土祖庭,成為海內外林氏魂牽夢縈、頂禮膜拜的圣地。自1992年起,衛輝市共舉辦過13屆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先后有29個國家和地區的比干后裔和華人華僑十余萬人、幾百個團體紛紛前來尋根謁祖。比干祭典,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林姓起源
林姓起源于現今的河南省新鄉衛輝,淇縣。相傳比干被害后,紂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比干的夫人陳氏當時已身懷六甲,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把她放了出來,陳氏逃到附近一處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遺腹子。紂王的追兵趕到后,查問孩子的姓氏,陳氏急中生智,指林為姓,躲過了一劫,林氏由此起脈。后來,武王正式賜比干的兒子為林姓,賜名為堅,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所以林堅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就為世界林氏之太祖。
林姓名人如:
[林士弘] 隋代人,隋末天下大亂時,起兵占據一方,自稱皇帝。
[林則徐] 清代民族英雄,主張與西方通商,但嚴禁鴉片,是中華民族大英雄。
你知道還有幾個姓氏也奉比干為祖先
王大良曾對林姓和其他姓氏的親緣關系做過研究。他發現,比干不僅被天下一千多萬林姓人當作祖先,還是比、王子、王、孫、柴、辜等姓氏的祖先。
當年,比干因被分封在比(沘)水流域,建立比國,后代中有人以國名比為姓。
此外,因為比干是商朝的王子,歷史上也被稱為王子比干。商朝滅亡后,比干的子孫為了紀念他的王子身份,有些人便以王子為姓。
還有一些王姓人,得姓的原因也與此有關。除了這些,辜、柴、李姓中也有一些奉比干為祖先的人,他們祖上因受賞或避禍,將林姓改成了這些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