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親從福建運來的比干雕像,其后就是有1000多年歷史的比干廟河南商報記者陳亮/攝
隨著尋根熱愈演愈烈,來河南比干廟祭祖的林姓人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早在北魏、唐、宋、元、明、清時期,就有多位皇帝和著名官員、文人學士前來比干廟吊祭比干。
有人說,比干是亙古諫臣,又是林姓始祖,還是民間信奉的文曲星君、文財神。自上而下,他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很難不被后人敬仰。
祭拜比干,梅蘭芳還來唱過戲
2014年2月,新鄉衛輝,年輕的講解員賈女士,正帶著一群人參觀比干廟。
這些人中,有為尋根從外地來的林姓人,也有敬仰比干的異姓人。作為衛輝當地人,賈女士說,衛輝當地的林姓人并不多,她學林姓文化主要是為了幫尋根者答疑解惑。
這兩年,來比干廟尋根的林姓人越來越多。在講解比干廟的歷史和傳說時,誰要是問起林姓的起源和遷徙,她也能說出一二。
今年的“比干祭典”將于農歷四月初四舉行。祭典前后,會有大批林姓人從世界各地來此拜祖。
隨著來的人增多,比干廟景區里,隨處可見林氏宗親捐建的建筑。比如,從福建運來的比干雕像、媽祖像,泰國林氏宗親總會永遠會長、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主席林炳南先生捐建的牌坊,臺灣世林總會捐建的世界林氏文物紀念館……
衛輝姓氏歷史研究會秘書長耿玉儒說,“比干祭典”出現之前,民間就已經有了祭拜比干的傳統。當時的民間祭典,多由林姓鄉紳組織,各地組織林氏宗親前來祭拜。有時候,一些地方官員也會慕名前來。
耿玉儒曾聽老人們講,早在民國時期,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就曾派他的侄子前來比干廟祭祖。當時,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還受邀到場獻唱,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村民,祭拜一時成了盛會。
皇帝祭拜比干,動機不單純
事實上,因為比干的諫臣形象,也因為歷代忠臣文死諫、武死戰的傳統,歷史上吊祭比干的人中還包括多位皇帝。
據記載,魏孝文帝南巡時,距離比干墓還有一里多時便下馬步行。他帶領文武官員隆重祭拜比干,寫下了有名的《皇帝吊殷比干文》,并刻碑明志。孝文帝遷都第二年,即因比干墓建比干廟。
在比干研究會研究員霍德柱看來,孝文帝的祭拜動機并不單純。他對比干的痛惜和吊亡,與其遷都洛陽之際的政治意圖有關。
到了唐朝,征伐高麗、路過比干墓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和孝文帝一樣為比干舉行了隆重的祭禮,并下詔追贈比干為太師,刻碑明志。
李世民此舉,除因他欣賞諫臣的因素外,還跟他想借比干在戰前整肅、統一大臣思想有關。某種程度上說,比干為世代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集團內部君臣關系的協調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為比干廟緊鄰歷史上有“南通三省,北拱神京”之稱的通京大道(107國道),歷代文人學士上京、趕考路過此地,大都會來祭拜“文曲星君”比干,并留下碑刻。
如今,比干廟木枋東西兩側的碑廊里,還豎立、鑲嵌著60多座珍貴石碑,包括孔子劍刻碑(該碑的真偽具有爭議)、魏孝文帝《皇帝吊殷比干文》碑(太和碑)、唐太宗《皇帝祭殷太師比干文》碑(貞觀碑)、元世祖《祭殷太師比干文》、《乾隆御碑》(乾隆碑)等。
這60多座碑,大都為褒揚比干的忠烈、吊祭比干,或探討孔子劍刻碑的真偽等,絕對“高大上”,只有一座碑例外。
這座與眾不同的碑,是2008年工作人員在疏通媽祖殿后的水井時發現的。據碑文所載,嘉靖年間,在太湖做縣令的張淵,致仕歸鄉后到比干廟祭拜,休息時,恍惚間看到一位白發老人(比干),告訴他第二年會生兒子,并為他賜壽13年。后來,老人所說一一應驗,他為表達對比干的崇敬之情,臨死前懇求朋友幫他立碑拜謝,并記下此事。
守廟人后代雖不姓林,一樣信奉比干
比干能不能幫人實現愿望,對于70歲的徐有志來說,并不重要。
作為比干廟最后一任道長梁程好的義子,他的生活已離不開比干廟。不管有事沒事兒,他都會到廟里轉轉。
如今的廟,在經歷過唐、宋、元等時期大規模的維修后,現存建筑多系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重建。只是四周的圍墻和民房不見了,大了很多,從衛輝通往此廟的路也變成了寬闊的比干大道。
徐有志說,這還是跟來祭拜的人多了有關。1992年,泰國林氏宗親總會來廟里祭拜時,圍觀的村民把民房都壓塌了。眼看著人多廟小,比干廟于1993年開始擴建,占的地多是廟產。
比干廟有廟產,還得從唐朝說起。唐太宗時,其下令讓5戶人家為比干守廟。所謂守廟,就是在廟周圍劃定的田地里種地,收成七成歸廟里,三成歸自己。到了明朝,守廟人增至8戶,徐有志的祖上就是其中一戶。這些人住的地方,后來就成了比干廟村。
徐有志就住在村里。他說,家中老人們講,那時守廟的都是窮人,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全指著給廟里種地討口飯吃。廟里的道長們,還能靠拓碑掙錢。比如“太和碑”,拓一次就能賣3塊大洋,足夠一個月花銷。
新中國成立后,碑刻被保護起來,不許再拓,比干廟也成了夜晚教村民識字的民校。再后來,比干廟成了小學,個別石碑上被孩子玩的彈珠砸出了小坑。
直到改革開放后,學校搬到了廟外由林姓人捐建的比干小學里。守廟人的后代也早已各奔東西,有人去逃荒,有人去了臺灣。
如今,比干廟村成了比干廟新區,村里人都住進了獨門獨院的小別墅。雖然村人都不姓林,卻同樣信奉比干,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祭拜。
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幾乎每逢林氏宗親來祭拜,徐有志都會前去主持——知道祭拜儀式和禮節的人已經不多了。
民間傳說 比干還是文財神
比干,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忠臣,是怎樣變成文財神的呢?
根據明朝小說《封神演義》,姜子牙封神時,因比干正直純良,將之封為文曲星君,掌管天下讀書人的功名。科舉時代,士人學子的功名利祿均從科舉中求,因此讀書人視比干為財祿之神,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
在民間,還有種說法跟比干無心有關。沒心也就沒有貪心,就會心地純正、不偏不倚,再加上“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所以人們尊比干為文財神。
傳說在比干庇佑下做買賣的人,都沒有壞心眼兒,大家公平交易,互不坑騙。
沒心菜
傳說,比干被剖心后,掩袍不語,面似土色。他單騎縱馬從朝歌(今淇縣)南行,據傳行至心地(今新鄉)就會長出心來。在牧野荒郊(今衛輝比干廟村),比干遇上千年狐貍精妲己所變老婦叫賣“沒心菜”,口吐鮮血,墜馬而死。如今,比干廟里還生長著“沒心菜”,三個葉,沒有“心”,有劇毒。它從比干誕辰日開始生長,到比干忌日時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