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毛猴又名“中國蟬蛻”,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源自清代道光年間。是取蟬蛻的頭做“毛猴”的頭,取玉蘭花越冬的花骨朵兒即辛荑做“猴”身,用蟬蛻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通過毛猴的各種肢體語言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反映市井生活。
孫懷忠,河南新鄉人,今年55歲,下崗工人。他10年前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打過臨工,守過大門,賣過保險,住過地下室……有一次他很偶然地在電視上看到北京“毛猴”手藝即將失傳的消息后,看著那些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小猴子心生感動,突然有了制作“毛猴”的想法。他原來有點制作手工藝品的基礎,再加上遍訪名師,苦心鉆研,他掌心的毛猴慢慢地“鮮活、生動”起來。從最初的模仿到后來的超越,如今他已成為這門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的新傳承人。他制作的毛猴不僅融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也在題材的創意中為毛猴藝術賦予了現代文化元素,并在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拿到了一個銀獎。
北京毛猴又名“中國蟬蛻”,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源自清代道光年間。是取蟬蛻的頭做“毛猴”的頭,取玉蘭花越冬的花骨朵兒即辛荑做“猴”身,用蟬蛻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通過毛猴的各種肢體語言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反映市井生活。北京毛猴的制作技藝現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由于后繼無人,目前這種民間工藝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孫懷忠現在和老伴住在北京潘家園附近租的一間平房內,這間10平米左右的房間是他的工作室、臥室兼廚房。每天早上7點他要和老伴一起出門,坐公交車、換地鐵,然后到圓明園公園里的一個固定攤位進行售賣。孫懷忠表示,每個月要出3000元的攤位費,靠毛猴掙不了多少錢,生活比較拮據。有時還會被老伴埋怨,說他是自己找罪受,不如回河南老家。但他無怨無悔。孫懷忠說,我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民間“草根藝人”,我喜歡毛猴,我做它不是為了掙錢,能讓我維持成本繼續做下去就行了。我的目的是為了展示這項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知道毛猴、喜歡毛猴,尤其是希望年輕人能夠了解和學習毛猴制作技藝,能夠讓這門手藝和背后蘊藏的傳統民俗文化保留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