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新鄉

百泉湖畔的奇人軼事

2014/2/19 10:36:16 點擊數: 【字體:

 
    百泉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翻開第一頁,你會立刻被其中精彩的情節吸引;百泉又是一部深奧的哲學書,看一眼就會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百泉還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徜徉其間,你會流連忘返。這是一個既能讓內行看出門道,又能讓外行看到熱鬧的地方。4月18日,記者去新鄉輝縣市解讀百泉的奧秘。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乘車從輝縣市區出發向北,幾分鐘后,眼前就是百泉的一派湖光山色了。一池碧水之上,小橋如虹,曲徑通幽,亭臺閣榭,星羅棋布;北面云遮霧繞中,青山隱隱,深邃幽奇。輝縣市文物局局長張有新幾十年潛心研究百泉文化,是位地地道道的“百泉通”,有他指點,百泉這本大書,就好讀了。

  八百里太行由北向南連綿而至,到了輝縣市境內,有一道支脈折向東南延伸,漸漸隱沒于平原之中,忽而又從地下突起一座孤峰,孤峰南麓,汩汩山泉噴涌而出,匯流成湖,后人稱其為蘇門山、百泉湖。山環水抱,相映成趣,這里自古就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幾千年來,風流名士、文人騷客,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百泉這個小小的舞臺上演繹出諸多奇異瑰麗的人間活劇。

  百泉湖畔的蘇門山半腰,立有一通石碑,上面陰刻著4個大字——“仁智動靜”。張有新說這4個字是百泉山水風光和厚重文化的高度概括,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蘇門山有威嚴肅穆的氣勢,百泉水有輕靈流動的神態。水之清襯托出山的堅實凝重,這一山一水,互相映照,山主陽、水主陰,山靜水動,陰陽相衡間的動靜之美,隱隱透出天地的玄機。

  如果考察一下哪兒是中國旅游勝地的鼻祖,百泉恐怕得算一處。從《詩經》里就能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百泉作為旅游休閑勝地就已經很著名了。商代先民在歌中唱道,“清清的百泉水泛著綠波,滾滾滔滔地流入淇河”;“百泉水涓涓左邊流,淇水河清清右邊涌”。《荀子》一書中記載,當年武王伐紂,曾“暮宿于百泉”;到了戰國末年,秦滅六國,這里成了秦王囚居齊王的地方。而首次給百泉抹上傳奇色彩、增添了百泉厚重文化的是魏晉時期的隱士孫登。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晉時期,曹魏帝國剛剛創立不久,政權就完全被司馬氏集團所掌控,許多有才干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政治形勢非常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有采取一種消極的反抗方式,隱居山林,回歸自然。孫登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時他就隱居在百泉湖畔的蘇門山上。

  在當地山民眼里,孫登肯定是個十足的“精神病”:他住在蘇門山上的土窟里,“夏則編草為裳,冬則披發自覆”,平時蹲在洞口,渾身的毛發和周圍雜草混為一體,竟然看不出有人在此。他時不時站在山巔之上,長嘯幾聲(所謂的嘯,就是撮著嘴吹口哨,用兩根手指扣著嘴唇,用力吹氣。在古時候,嘯是一種音樂,有專門的樂章,可惜早已失傳)。每當這時,口哨聲回響在山林之中,吸引著鳥兒聚集過來一起鳴叫……除此之外,孫登或是捧著一本《周易》凝神苦讀,或是撫弦琴自得其樂。他從不與人說話,也從來不發脾氣。時間長了,有好事的山民想看看他到底會不會生氣,有一次趁他在百泉湖邊行走時,幾個人把他抬起來扔到了湖里。沒想到孫登攀岸而出后,哈哈一笑,拂手而去……

  隱居的孫登始終是司馬昭的一塊兒心病,為了弄清孫登的真實意圖,他讓“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去蘇門山考察一番。阮籍當時雖然是司馬昭手下的步兵校尉,但本質上還是反對司馬氏集團的,相反,他和孫登這些文人名士在思想上倒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阮籍來到蘇門山,看到孫登抱膝蹲在山巖上,自己也席地而坐,主動與孫登攀談起來。從上古時代的黃帝、神農氏一直說到夏、商、周的政治,孫登始終一言不發;阮籍又轉換話題,與孫登大談儒家學說和道家的法術,孫登仍然無動于衷。無奈之下,阮籍長嘯一曲。在當時,通過長嘯抒發內心感情是文人名士中流行的時尚,就像武俠小說里的高手比武,絕不會粗俗到拳打腳踢的地步,往往是通過吹簫撫琴就決出高下了。這一聲長嘯不打緊,孫登臉上竟露出了笑容。一曲吹罷,孫登開口了,他對阮籍說:“再來一遍吧。”阮籍此時才明白,自己提的問題是多么幼稚可笑啊!于是對著孫登盡情地長嘯起來,直到盡興才相別下山。

  當阮籍下到蘇門山的半腰時,忽然聽到了孫登的嘯聲,如天樂齊開、萬籟俱鳴,響徹山谷,直沖云霄!后人所謂“一嘯千古”的成語正源于此。阮籍自嘆不如,頓時感覺如醍醐灌頂,明白了一切,匆匆下山而去。回去之后,阮籍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大人先生傳》,文章說,什么是大人呢?大人是與天地共生、與道并存的,而不是那些束身修行自稱為“君子”的人。那些所謂的君子就像人家褲襠里的虱子,“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褲襠”,自以為很守規矩。在人家褲襠里爬來爬去自覺溫暖如春餓了咬人家一口洋洋得意。這些人儼然以“大人”自居,而不知道自己只是人家褲襠里的一只虱子而已。

  阮籍走后,司馬昭又派“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來探聽消息。嵇康是曹家的女婿,曹氏集團在和司馬氏集團的斗爭中失敗,嵇康自然就成了司馬昭的眼中釘、肉中刺。嵇康在蘇門山上待了整整3年,時刻不離孫登左右,但孫登始終一言不發。直到嵇康臨走時,最后一次問孫登:“先生真的就無話可說了嗎?”孫登這才開了口,他對嵇康說:“你懂得火的道理嗎?火燃燒后會發光,人們并沒有刻意地讓火發光,卻得到了光明;人要是有才干,并不要去炫耀,終究還是會得到發揮的。要得到光,就得先有柴草,以保證火能燃燒;要想發揮才能,關鍵是要識時務,能夠保全自己,善始善終才行。你很有才干,但孤陋寡聞,不識時務,如今亂世,恐怕很難保全自己啊!”孫登說的這番話,對嵇康而言,可謂入木三分,一針見血。可并沒能引起嵇康的重視,終于釀成殺身之禍,公元263年被司馬氏集團處死。臨刑前,嵇康作詩自責,稱“昔慚下惠,今愧孫登”。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千七百多年前,孫登看透了時局,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裝瘋賣傻,隱居蘇門山,給后人留下了千古傳奇。孫登終于沒有等來政治清明的那一天,久而久之,竟不知所終。后人為了紀念孫登這種不與封建統治者同流合污的知識分子的氣節,在蘇門山巔他長嘯之處筑起一座高臺,名曰“嘯臺”,這也是百泉風景區的第一座紀念性建筑。

  如今的嘯臺是蘇門山上最重要的建筑,石塊壘就的臺子高約3米,正面的石壁上刻有“晉孫登嘯臺”的字樣,歷代文人墨客憑吊時的碑刻詩作也都鑲嵌其上。嘯臺歷代修葺,現存的建筑據說主要是明代修建的。清乾隆皇帝游百泉,在蘇門嘯臺賦詩一首,刻在石碑之上,至今立于嘯臺南面。

  站在蘇門山巔的嘯臺之上,學著古人吹幾聲口哨,好像也有林中小鳥相和。陪同記者參觀的小竇還透露了一個秘密:“孫登善長嘯,辨鳥音,練口技,后人稱他為口技的鼻祖!”

  蘇門嘯臺左側的半山腰上,有一處“餓夫墓”,墳墓里面埋葬著一副錚錚鐵骨。“餓夫”名叫彭了凡,清兵入關后,他惋惜明朝的滅亡,不愿接受清朝的統治,攜帶妻兒舉家南遷,四處倡導反清復明。途中妻兒相繼死于戰亂,況且當時大局已定,一介草民如何能夠扭轉乾坤?絕望的彭了凡帶著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來到蘇門山巔,坐在嘯臺前說:能和孫登做鄰居,一生足以了!然后仿效古代“伯夷、叔齊恥食周粟”,絕食而死。彭了凡死后,當時在百泉書院講學的大學者孫奇逢按照他的遺愿,用兩口甕上下扣在一起,將彭的尸體立于其中,將其立身而葬,并在其墳前寫下“餓夫墓”3字。1928年,馮玉祥駐軍百泉,書寫了“民族精神”4個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

  如果說晉人孫登給百泉文化抹上了傳奇亮色的話,那么為百泉文化書寫厚重一頁的首推北宋名儒邵雍。按現在的說法,邵雍至少有5個頭銜:易學大師、理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百泉湖畔的蘇門山上,至今還保存著他的舊居“安樂窩”的基址。說到安樂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貪圖享樂、舒適安逸”的意思,其實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易經》上說:“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意思是說,君子處世,所以能夠心安理得,不煩不躁,是因為他能效法《易經》的精神、條理和次序;而君子所能得到快樂,并且玩味欣賞的,就是《易經》中的爻辭了。邵雍根據這種“安”與“樂”的含義把自己讀書居住的地方稱作“安樂窩”,還自稱“安樂先生”。

  沿著蘇門山上的曲折小徑,記者去尋覓成就一代宗師的“風水寶地”,穿過一片樹林,輝縣市旅游局的小竇遙遙指著山坳中一處亂石密布的廢墟說,那就是“安樂窩”的遺址。眼前的景象無論如何與“安樂窩”也聯系不到一塊兒,雜草叢生,寂寞荒蕪,但依稀還能看出原有建筑的規模和由高向低依山勢而建的形勢。小竇介紹說,邵雍之后,“安樂窩”多次移做他用,元代時,這里還曾建起紀念耶律楚材的祠堂,當年邵雍讀書居住的“安樂窩”不會有這么大的規模。耶律楚材本是金國的貴族,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元太祖鐵木真對其極為器重,到元太宗窩闊臺即位,耶律楚材被授予中書令的職務,可謂是權傾一時、叱咤風云的大政治家。窩闊臺死后,皇后執政,對他漸漸疏遠。失寵的耶律楚材極度心灰意冷,就蟄居在這百泉湖畔郁郁而終。

  歷史上的邵雍家境清貧、生活拮據,但從小酷愛讀書、勤奮好學,聞名鄉里。當時輝縣縣令李之才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易學家,他為邵雍的治學精神所感動,將其平生所學《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邵雍,得到真傳的邵雍更加刻苦,史書上記載他“冬不爐、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經過幾十年的刻苦磨礪,終于成為中國的一代易學大師。臺灣學者南懷瑾在大學教書,講到邵雍時,半開玩笑地告誡他的學生:你們學習可不要學邵雍,他那是用腦過度!

  民間傳說中,邵雍被形容得神乎其神,說有天中午剛過午時,鄰居慌慌張張地來敲邵雍的門,他還沒等來人開口,就問:你是來找牛的吧?鄰居大驚:我還沒說話,你怎么就知道了?邵雍笑著說:午字過了頭,必是來找牛啊!

  在蘇門山上,邵雍還有一處讀書的地方,取名叫“長生洞”。《老子》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生養萬物,而不自私以養自己,所以能夠長生。邵雍認為,自身應該像天地那樣,遇到利益,把自身擺在后面;遇到危難,自己應置之度外,使自己永久長生,因此取名“長生洞”,但今天,“長生洞”已不知所在了。

  邵雍不但在易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一套全面、系統、龐大的象數學體系,而且對宋代理學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成為宋代理學先行者之一。正因為蘇門山上的“安樂窩”和“長生洞”,當時的理學家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也成了百泉的常客。邵雍在讀書講學之余,寫詩20余卷,題名《擊壤集》,詩風頗像白居易,平實自然,不拘泥于文字。晚年寫詩更是信手拈來,直抒胸臆,脫然于詩法之外,推動了當時詩文革新運動的開展,在中國文學史上邵雍也占有一席之地。讀他那首《逍遙吟》時,邵雍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茅屋任意自逍遙,山徑崎嶇賓客少。看的是無名花和草,聽的是牧野禽聲叫。喜的是青山隱隱,樂的是綠水滔滔。春花開得早,夏蟬枝頭鬧。黃葉飄飄秋來了,白雪紛紛冬又到。唉!嘆人生易老,總不如蓋一所安樂窩,自在逍遙。上懸著琴棋書畫,下墜著漁讀耕樵。閑了把琴敲,悶了河邊釣。吃一杯杜康酒樂陶陶,這滋味誰能知曉?”

  百泉湖西岸有一座“邵夫子祠堂”,是明代成化年間輝縣知縣張錦為紀念邵雍所建。祠堂坐西朝東,規模不大,由南北廂房、擊壤亭和大殿組成。大殿里供奉著邵雍的泥塑坐像。祠堂雖然不大,但對聯匾額卻有不少,同行的輝縣文物局局長張有新給記者一一作了講解。

  擊壤亭內懸掛著兩塊木制匾額,右邊這塊書寫著“駕風鞭霆”四個大字,出自北洋政府的徐世昌之手,這本是中國理學大家南宋時期的朱熹贊揚邵雍的話,意思是說邵雍的治學精神就像駕著風、趕著雷一樣勇往直前。其余的匾額和對聯也都是后人對邵雍的真誠贊揚。

  據說當年邵雍出行,所到之處,老百姓爭相迎候。無論是當官的,還是種地的,看到邵雍都會說:吾家先生來也!更有好事者,模仿蘇門山上“安樂窩”的樣式在各地造房,專門等著哪天邵雍來了住在這里,稱之為“行窩”。乾隆皇帝游百泉,看到了“安樂窩”,對邵雍的治學精神極為感慨。不僅寫下了贊揚他的詩句,還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將“安樂窩”的布局結構臨摹下來。回到北京后,在頤和園照原樣修了一座“安樂窩”,賜名“邵窩殿”。

  邵雍與人相處,無論貴賤少長,都非常誠懇,平易隨和;有人向他請教問題,更是有問必答,而且從不把自己的見解強加于人。據史書上說,當時賢明的人都折服他的德行,經常相互勸誡說:可不要做不善的事情,恐怕邵先生知道……

  邵雍67歲時死在洛陽,當時的皇帝謚其為“康節”,意思是說他“溫良好善,能固所守”。邵雍被后人稱為邵子,和孔圣人一起被供奉在孔廟里。

  張有新對記者說,邵氏后代大多在浙江的余姚、紹興、定海一代,香港著名的大富豪邵逸夫就是邵雍的第34代孫子,在他浙江老家的廳堂上,至今還懸掛著“康節遺風”的巨大匾額。

  大儒光降山水生輝

  百泉湖畔,邵夫子祠堂的石柱上,刻有這樣一副對聯:精義入神,著皇極經世六十卷;同聲相應,有夏峰繼軌五百年。這副對聯的意思是說,邵雍研究的精密理論,已經達到了隨心所欲的神妙境界,因而能寫出60卷《皇極經世》這樣的傳世巨著;天地萬事萬物是相互感應的,相同的聲調產生應和,相同的氣息產生吸引,因此,和邵雍相隔500年之久的夏峰先生,宗邵雍之衣缽,繼邵雍的軌道,和邵雍同聲相應,相繼成為一代大學者。

  邵雍之后500年,大學者孫奇逢慕名來到蘇門山,再次給百泉文化添上了濃濃的一筆。孫奇逢與黃宗羲、李二曲一起被稱為中國明末清初的三大儒,因晚年在蘇門山下的夏峰村講學,世人稱其夏峰先生。在中國儒學史上,孫奇逢的地位顯赫,《清史稿·儒林傳》中,他被列在第一位。

  百泉湖西岸,邵夫子祠堂的南面,就是當年夏峰先生講學的地方,后人為紀念這位了不起的大學者,在這里建起了“夏峰祠堂”。如今,這里已成了輝縣市委黨校的所在地。“夏峰祠堂”又稱為“孫征君祠堂”,據史書記載,明清兩代統治者,以及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先后11次征召夏峰出仕做官,都遭到拒絕,后人美譽其為“征君”。

  孫奇逢幼年時,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一次,老師問他,假如在圍城中,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你當如何辦?7歲的孫奇逢不假思索,應聲而答:“效死勿去!”成人后的孫奇逢還是這種性格,在明末清初的混亂年代,他為了營救恩師左光斗,不惜冒著殺頭抄家的危險想方設法。他的這種義舉深為時人推崇。從此以后,四方有志之士,慕名從學之人,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孫奇逢屢次拒絕征召,除了淡泊名利之外,還有難言的苦衷,他已經清楚地看到明王朝行將傾覆,大局已定,而且對李自成的起義也有看法,認為李自成不過是“為他人辦薪水耳”。清朝建立以后,新的統治者幾次三番請他出山,孫奇逢均托病不出。

  公元1645年,清朝廷實行一系列的民族壓迫政策,其中一項就是“圈田”:即把北京周邊500里內的漢人土地圈給八旗將士,孫奇逢老家的田地也被圈占,他只得帶著全家南遷。當時輝縣的百泉和蘇門山早已名聲在外,尤其是自北宋邵雍起,到元代姚樞、許衡等大批學者在蘇門山講學,百泉湖畔已成為中原理學研究的中心,孫奇逢決定投奔蘇門山。

  一代學人孫奇逢初到輝縣時,生活極其貧窮,全家寄居于旅舍,甚至他的妻子病死后竟無處下葬。當時朝廷的水部副使馬光裕敬佩孫奇逢的為人和學問,就將其在蘇門山腳夏峰村的土地和房屋慷慨地贈送給他。從此,孫奇逢在百泉湖邊安身立命著書立說,講學論道。

  輝縣市文物局的張有新局長說到孫奇逢在百泉講學的盛況時激動不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孫奇逢在百泉湖邊住了25年,這25年中,他所做的事情概括起來只有8個字:“講學授徒、著書立說”。

  孫奇逢的門人很多,僅從《夏峰年譜》統計,就有200多人,其中不乏著名學者,如薛文柞、賈三槐、賈爾霖等等。就是在他南遷蘇門的途中,不但有士子跟隨求學,而且隨時都有人帶著禮物前來拜師。孫奇逢移居夏峰村后,跟隨他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且逐年增多。有退休的大官回家后拜在他門下的,有千里迢迢送兒子到百泉跟他學習的。凡是朝中的公卿大夫出差路過這里時,都是讓騎馬駕車的隨從退避,自己只身一人來見夏峰先生。四方的學者,背著書箱,提著衣服的前襟,彎著腰,見了夏峰先生恭恭敬敬地拜倒在地。朝中的高官,州郡的長官,來到夏峰先生的書院,掃地抹桌,希望先生能多給一些教誨。除了講學授徒,夏峰先生還著書立說,他寫有《理學宗傳》、《日譜》、《讀易大旨》、《四書近指》等傳世的哲學專著。

  書院鼎立盛世流芳

  說到百泉的厚重文化,歷代延續的百泉書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歷史記載,早在五代末年,百泉就建立了第一所私立書院,拿現今的話說屬于社會力量辦學的性質,名字叫“太極書院”。主講人是誰現在已無從考證,只知書院的辦學宗旨和教學內容是以易學為主。北宋初年,中國漸漸顯露出太平氣象,許多文人士子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希望“顯身揚名,居官從政”,紛紛要求就學讀書,“太極書院”由于基礎較好,這時開始“大顯身手”。到了北宋中葉,“太極書院”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書院,根本原因是一代著名理學家、名師巨儒邵雍常年在此講學。因為邵雍的緣故,周敦頤、程顥、程頤等著名理學家相繼來到百泉,一邊和邵雍切磋學問,一邊講學授徒。一時間,“太極書院”高朋滿座,從師者絡繹不絕,名聲大振。

  金朝時,“太極書院”遭到破壞,在這里就讀的學生紛紛南遷,依附于江南各地的書院。到了元代,“太極書院”在原址上恢復重修。因為一些漢族儒士長期的反元情緒,使得書院沒有大的發展。隨后,當時著名的學者姚樞、許衡、趙復等來這里講學,使“太極書院”重振雄風,并始終保持著北宋時遺留的自由講學的風氣。元代的“太極書院”講學內容以理學為主,程朱理學在書院教育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南宋,因此,培養出一批程朱學說的大家。

  明萬歷十二年,“太極書院”改名為百泉書院。到了清朝,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百泉,書院被改建成供他居住的“萬壽行宮”,百泉書院才停止講學。1826年,輝縣知縣周際華,這個封建時期的地方官為了能讓百泉書院發揚光大,捐出自己的俸銀在輝縣城內購房百間,恢復講學,仍命名為百泉書院。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在輝縣市城區的書院街上。

  張有新局長指著毗鄰百泉湖東岸的一排建筑對記者說:“那就是百泉書院的原址,規模大著呢!這里如今是河南省干部療養院和輝縣市腫瘤醫院。”張有新說,歷史上的百泉書院很有特色,首先是院址的選擇上與一般的書院不同,官學大多設在京都或城市,而百泉書院卻選擇了風景秀麗的百泉湖畔,這絕不是偶然的。書院的前身是“太極書院”,講學的內容主要是《易經》,易學是極重視天人關系的,因此,“太極書院”在院址的選擇上強調天人合一,把自然環境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注重大自然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再者百泉書院藏書豐富,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宋代時印刷術進步很快,刊刻圖書質量高、數量多,無形中促進了書院藏書事業的發展。百泉書院作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著作。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從事學術研究,提高教學水平,書院建有刻印機構,因此書院里藏書刻書盛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典籍,這種風氣一直保持到清末。直到今天,輝縣市的博物館里還保存著百泉書院的藏書1萬多冊,以及清代學者孫奇逢的刻印書版數千塊。

  另外,百泉書院還有一個特點:在這里讀書的學生可以自由流動,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書院采取“門戶開放”的教學原則,來者不拒,走者不留。當時各書院的主講邵雍、二程、司馬光、張載等人的政治主張不同,學術見解不同,學派不同,因此他們規定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書院而不必放棄自己信仰的學派。這種開放型的教學方式十分有利于學術交流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百泉書院從五代末年創辦到清代,歷時近千年,從宋代開始,又數度成為中原地區理學研究的核心,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早在3000年前,百泉就已經是旅游勝地了。自從孫登在蘇門山上“一嘯千古”之后,究竟有多少文人騷客、風流名士來過百泉,估計誰也說不清楚,僅算留下詩文、碑刻的就數不勝數。據輝縣市文物局的張有新局長說,整個百泉景區里有350多塊碑刻,有造像碑、畫像碑、詩詞文章碑、書法小品碑、墓志銘等類別,其藝術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如果要一一道來,3天3夜也講不完,只有揀稠的撈吧。

  蘇門山南麓的孔廟之下,崖壁上嵌著巨碑一塊,上書“蘇門山”三個大字。觀其“蘇門”二字,雄渾勁拔,縱逸豪放,一上一下,如龍盤虎踞,大氣磅礴。而“蘇門”下面那個“山”字,卻笨大粗拙如墨豬。同行的小竇告訴我,這3個字的確是出自兩人之手,“蘇門”二字為明朝直臣魏允貞所書。

  魏允貞在歷史上以“忠誠清直”聞名,海瑞稱其為“天下直言第一”。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多次因為抨擊時弊、諫言上疏而遭貶。明萬歷二十一年,他任明朝的總“檢察長”時,就因為替人鳴冤而被貶為山西巡撫。即便這樣,他也不接受“教訓”。到了山西,地方官為其接風,他竟然罷宴而去,并當即寫下一首《訓官辭》:“……滿斟美酒千家血,細切肥肉萬姓膏……”告誡當地官員克儉自守。魏允貞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明朝中后期,行賄受賄之風盛行,魏允貞對此深惡痛絕,他從自身做起,以“清廉”二字為準則,從不向上司送禮,也不接受下屬的賄賂。萬歷二十年,考核官員,滿朝文武只有魏允貞和孟秋二人沒有受賄。

  所謂“人品定書品,字如其人”,不畏權貴、清正廉潔、敢于直言的魏允貞寫出來的字,也給人一種剛直不阿,風吹不動,雷打不散的感覺。而后面那個“山”字是一個好事者所為,他看見碑上蘇門二字的下方還有一字的空隙,以為是魏允貞的失誤,便自以為是地添上一個“山”字。豈不知,魏允貞之所以當初故意漏掉那個山字,是因為“蘇門”碑下即為山,其用意之妙皆在于此,沒想到竟有人畫蛇添足,鬧出了笑話。

  小竇指著“山”字中間那一豎說:“寫字的這位也不傻,你看,他故意把這一豎伸到了‘門’字的里面,讓你想抹也抹不掉。”

  順著“蘇門碑”拾階而上,不遠處就有一座亭子,高大雄偉,富麗堂皇,里面豎著一塊六七米高的石碑,走近仔細觀看,發現這竟是一塊“無字碑”。據記載,清康熙三十年前后,河南連年災荒,地方官連連上書請求免除皇糧。康熙皇帝傳下免糧圣旨,衛輝知府為感謝龍恩,就在此豎碑一塊,將圣旨刻上,又建了一座亭子,名曰“龍亭”,把石碑保護起來。據民間傳說,馮玉祥在百泉駐兵時,命令將碑文抹去,此后這塊碑就成了一座無字碑了。

  據張有新說,這塊碑究竟是不是馮玉祥抹去碑文沒有確切證據,但百泉湖心亭里的那塊石碑卻是1928年馮玉祥將軍駐軍時立的。最初,石碑上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1932年蔣馮大戰爆發,蔣介石的信徒為了表達對蔣氏的忠誠,把碑文和亭子周圍石柱的三民主義信條全部抹去。新中國成立以后,輝縣重修湖心亭時,在石碑上刻上了“百泉名勝古跡志”。讓人感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塊碑的碑文中涉及邵雍和《易經》的文字又被抹去……

  蘇門山上還有一個“三碑亭”,里面立著3塊石碑,其中一塊的碑文是袁世凱撰文、徐世昌所書,記錄了兩人捐資整修百泉的事。1909年,袁世凱下野,回到安陽,實際上是來百泉暗地活動。他和好友徐世昌一起,以捐資為名,整修百泉,借機在輝縣縣城附近大修別墅、莊園。袁在縣城西關修建起“袁家花園”,開蓮池,筑小亭,亭子故意用茅草搭成,起名“草亭”,同時,不惜巨資購買數百畝薄地,任其荒廢,叫作“荒地”。“草亭”、“荒地”是“朝廷”、“皇帝”的諧音,由此可見袁世凱想當皇帝的野心。

  一塊石碑就是一段歷史,閱讀百泉的碑刻,你會悟出許多歷史的規律。百泉湖上還有兩塊奇石,一塊叫云石,一塊叫肺石。云石上的花紋就像行云流水,上面刻有一詩:云耶?石耶?來從何處,止汝于此,且莫飛去;肺石形狀千瘡百孔,很像人的一葉肺,故名肺石。據古書《周禮》上說,在周朝時,這兩塊石頭都放在宮廷門口,申冤無門者,只要在石頭前站3天,就有司法官把他的名字記下來,向上呈報。肺石也寓意著當官的和老百姓同肺腑、共呼吸的意思。

  百泉湖西岸的邵夫子祠堂里還保存著一塊別有情趣的“壽”字碑,其書體真是妙不可言,這塊石碑長1.4米,寬0.67米,上面只刻著一個草書的“壽”字,聽張有新介紹,才看出這個字實為“壽”、“福”、“佛”、“林”4個字組成,非常罕見。

  歷史上,百泉湖北面的泉眼最多,湖水最深,據說串串水珠從湖底冒出時,個個晶瑩透亮,如脫了線的珍珠,遇上陽光好的時候,可以想象肯定是金光閃閃,仿佛涌金。早在1000年前,大文豪蘇東坡就看到了這令人興奮的美景,欣然寫下“蘇門山涌金亭”幾個大字,如今這塊石碑就鑲嵌在涌金亭內的墻壁上。石碑60厘米見方,每字大約七八寸,端楷有法。碑的左下角落款“眉山蘇氏”,右下方則有題記一篇。涌金亭是觀賞百泉水的最佳位置,千百年來,多少名人雅士在此面對一池碧水抒發感慨,小小的涌金亭里,竟鑲嵌著宋、元、明、清文人墨客頌揚百泉美景的碑刻50余塊。

  在百泉風景區,碑刻最集中的地方是蘇門山腳下的碑廊。這里集中了170余塊碑刻精品。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的孔子像儒雅生動;宋代著名畫家崔白畫的布袋僧真儀像,寥寥幾根線條就勾畫出布袋和尚那種清靜無為的形象;鄭板橋的《雨竹圖》更是細膩入微百看不厭。這里還保存著元代書法家趙子昂的《盤古序碑》、岳飛的《四屏碑》、明代書法家葉秉敬的大草碑及唐寅等12位名人的書法小品碑等等極具書法藝術價值的碑刻珍品。在乾隆皇帝的御碑前,張有新說,當年乾隆皇帝游百泉,在這兒住了10天,題寫匾額6塊,對聯一副,作詩11首,真可謂是高產“作家”了。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他寫得太多,也就沒那么“寶貝”了。

  看百泉的碑刻,即便有張有新這樣的專家陪同講解,在短短一個小時里記者也只能了解個皮毛,游百泉的感受也是這樣,就像是看一本書,剛剛看完了內容提要。的確,百泉的文化太豐富、太厚重了,需要你慢慢地仔細品味。剛到的時候,輝縣市旅游局的黃全局長對我說,游百泉,如果簡單看看,兩個小時就能轉一圈;如果要仔細看,得兩天。張有新則對我說,要想把百泉所有的文物點都看明白,需要兩個星期!

  百泉的水不深,況且已經有好久沒有泉水涌出了,據說這滿池的碧水都是從不遠處的石門水庫引來的,旅游部門的同志很下工夫,為了能讓游客看到昔日百泉噴涌的景象,專門在湖底安裝氣泵,制造人工噴泉。蘇門山也不高,半個小時就能上下一個來回,可我覺得這些都不會真正影響百泉的吸引力,因為有了孫登、邵雍、孫奇逢,有了百泉書院和安樂窩,百泉便有了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人文魅力。 (全文完)【原標題:百泉湖畔的奇人軼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年08月11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柏楊:假文憑真學問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