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宰相周勃“汗流浹背”的典故
2012/5/2 16:44: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周勃(?—前169年),祖籍卷縣人,即今河南原陽縣(舊原武縣)人,后遷居于豐邑城東落戶,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關于他的籍貫豐沛之間歷有爭議:沛人說是沛縣安國鄉周田村人;豐人說是豐縣鳳城鎮周廟村人。沛人的依據是周田村現有其后人居住,豐縣人的依據是周廟與劉邦同屬一里,彼此早為熟知,村后有周勃、周亞夫父子之墓及明、清兩朝所立的墓碑,且明、清《豐縣志》均將周勃列入豐縣人物志。孰是孰非?留待史學家繼續考證辯論,這里先將周勃作為豐人予以介紹。周勃出身貧苦,定居豐縣后,因距邑城較近,故青年時期以村西大澤中(豐城北關大澤門外)的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間或為人婚喪嫁娶之時充當吹鼓手維持生計。但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明.隆慶《豐縣志.宦業志.周勃傳》載:“周勃,以材官(訓練步兵的低級武宮)從高祖,戰功居多。高后時,勃與陳平議誅諸呂,迎代王即位,封絳候。就國卒,謚武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周勃參加了劉邦領導的豐沛起義。此后,他作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屢建奇功。從三年的反秦起義,到五年的楚漢相爭;從平定臧荼、盧綰、韓王信、陳郗等人的叛亂,到鏟除諸呂維護漢室穩定,每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都有他的赫赫戰功。據《史記》統計,他追隨劉邦征戰期間,共俘獲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武官各三人,自己單獨統軍破敵二軍,克城二座,平定五郡七十九縣,生俘丞相一人,大將一人。在劉邦的布衣將相群中,由于周勃的“重厚少文”、“木強敦厚”,深得劉邦的特別依重,臨終時諄囑太子劉盈:“有大事者可找周勃。”曾預言:“安劉者必勃”。事后,不出劉邦所料。公元前180年(呂后八年),諸呂圖謀篡漢時,周勃挺身而出,利用手中的兵權和威望,在陳平等人的協助下,一舉誅殺諸呂,系劉氏于磐石之安,立下了他最后的一大功勞。漢文帝劉恒繼位后,周勃被用為左丞相,居陳平之上。他自知能力有限,并擔心因功高蓋主而惹禍,故在任左丞相月余后自動辭職。十個月后,文帝將其免去丞相之職,回到其封地絳城(今山西省侯馬市東北),安度晚年。公元前169年(漢文帝十一年),病逝于封地,謚為武侯。
周勃墓位于漢高祖長陵的東部,今陜西省咸陽市奉都區蕭家村鄉楊家灣村北。六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長陵陪葬墓時被發現。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此墓長達五年之久的發掘,出土各類陶器3000余件,是西漢帝王陪葬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豐縣城東的周勃、周亞夫墓,只能是他們的衣冠冢或寄靈墓。但一塊剝落的古碑和一部線裝的《周氏族譜》,足以表明周勃父子的藉貫所在。泱泱歷史長河,淘去了無數風流人物,周氏父子的不朽功勛將彪炳千秋!
訥少文心不癡,木強敦厚高祖依;
戰功五百奇勛在,終得安劉定漢墓。
“汗流浹背”的典故
有一天漢文帝想了解一下國家與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來,問他:“全國一年之中要審理、判決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聽愣了一下,低著頭,回答漢文帝說不知道。文帝又問:“那么全國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錢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濕了,因為他還是回答不出來。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情都分別有掌管的人,問審理案子的事,有廷尉;問財務的事,有內史,只要把他們都找來,一問就知道了。”漢文帝聽了點點頭,對陳平的回答十分滿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覺得自己反應、機智都不如陳平,于是借著生病想回家鄉養老的理由,辭去右丞相的官職。【原標題:西漢宰相周勃“汗流浹背”的典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