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輝縣市清暉閣
2013/9/25 11:44: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清暉閣位于輝縣市百泉湖北湖南端,建于元代,現存高閣為面闊5間、進深3間的重檐樓閣式清代建筑,閣周有參天古柏,為明代所植,閣前有飛虹橋,橋南端有船房一座,頗似水中游船,船房左前方有云橋,又似船與碼頭之間的踏跳板,構思異常巧妙。船房的左右兩方有奇石兩塊,左為云石(亦稱嘉石),右為肺石。清暉閣西南角有一棵奇樹---柏抱槐。柏樹的樹心里長了一棵槐樹,槐樹參天挺拔,生生的把柏樹給撐死了,但它們依然緊緊地抱在一起,也許這就是植物世界里的愛情。至于什么原因使它長成了樹中樹,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生成的,現在還沒有考究清楚。
據史料記載,清暉閣的周圍原來是一處小型花園,是元代一個叫郭子忠的人創建的。郭子忠的身份不詳,但這座花園卻美麗非常,花園內有一座小亭,小亭的前面是一個一畝見方的水池,水池內植有蓮花,蓮花翠色上浮,異常好看,極其誘人。人們根據這種意趣,給這座小亭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翠樓”,繼而因為這座花園不僅美麗而且小巧玲瓏,人們對它喜愛有加,就像喜愛孩子一樣,給它起了很多昵稱,先后叫他“混混亭”、“宛在亭”、“仁知亭”等。
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輝縣縣令紀云鶴重修清暉閣,將這座亭子改建成了重檐卷棚頂、樓閣式建筑,并在閣的周圍栽植了柏樹。這些柏樹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走過了400多個春秋,歷經風風雨雨,卻也顯示出它不同尋常的價值:一方面印證了清暉閣的歷史悠久,另一方面又化為一道靚麗的景觀,顯示出這里的景觀品味之高。
清暉閣后邊中間的兩根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上聯是“逝者如斯曾無日夜”;下聯是“盡心焉耳以為邦家”。下面有一處題跋,題跋說:“民國二十五年春,寇虜正急,余北來,偶于工余小憩百泉蘇門山,見有‘子在川上’遺址,遂感而書此。廬陵張斐然。”張斐然是江西吉安人,當時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在那種“日寇侵我邦家,辱我大好河山”的歷史背景下,張斐然在百泉游覽時觸景生情,看到‘子在川上’石牌坊和滾滾南流的百泉水,不由得激起一種悲憤,由衷的發出“失去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晝夜,作為中華兒女定要竭心盡力報效國家”的呼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鄉輝縣市委統戰部 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