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點左右,一個朋友有事打電話過來,臨了,隨口問了他一句:“今天有事嗎?”他說:“準備去新鄉。”“什么時候回來。”“下午回來。”他說,“沒事的話,和我一起去吧――”“你去辦事,我沒事呀。”“你去過潞王陵嗎?你不是喜歡這些地方嗎?”“潞王陵?好玩嗎?”“還行,是新鄉市的重點旅游景點,你去看看吧。”我快速地上網,查找到潞王陵,哦,離新鄉很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原石頭城”,還見到一張圖片,似乎是個很不錯的地方,那就去吧。
十分鐘后,他的車就到了樓下,我告個假,就下了樓。車子很快就上了老107國道,向著新鄉疾駛而去。朋友告訴我,潞王陵也叫潞簡王陵,里面埋葬的是明萬歷皇帝唯一的胞弟朱翊廖,也就是第一代潞王,因為他死后被謚為“簡”,所以也稱潞簡王。潞王共歷二代,小潞王朱常氵芳,清初被清順治皇帝所殺。
通過朋友介紹,我得知,這個潞王陵是目前保留下來的一座較為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園。有明一代,先后共有五十名藩王,但占地規模最大、最富有的就是潞王,他的藩國共占地4萬公頃,并擁有大量的坑礦鹽稅,其府治就在今新鄉的衛輝市。所以他的陵園,也就在很多地方都突破了當時的規距,所謂“逾涯越分”,無論在占地面積、建筑布局、器物設置方面,都全面突破了一個藩王應有的規定,成為僅次于其兄――萬歷皇帝朱翊均的定陵的藩王陵。“看過之后,你肯定會有收獲的。”朋友最后語氣肯定地說。
很巧的是,我頭一天晚上剛看了一個有關定陵考古的紀錄片,對于定陵的考古挖掘過程及文物出土數量印象深刻,心想,這潞王既然如此受其兄優渥,又是死在萬歷年間,不用說,隨葬的一定有許多無價之寶了。因為定陵是截止目前國家有組織開挖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皇帝陵墓,最后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價值連城,有一些文物簡直美得非夷所思。但朋友的一句話卻讓我的夢想成空。他說,明代藩王建的陵園很多,但大多毀于明未清初的動亂與戰爭,潞王陵雖保存較為完整,但也有幾個殿被毀,最可惜的是,其地宮被打開,所有隨葬物品都被洗掠一空,只有三個石槨和一合墓志猶存。
到了新鄉,朋友下車去辦事,我就開著車,獨自沿著和平路一直向北而去,潞王陵就在新鄉市北邊十三公里處的鳳凰山下,一路公路平坦,標志明顯,即使我這個外地人初次到訪,也不用擔心會迷了方向。到達潞王陵時,已近中午十二點。
冬日的太陽懶洋洋地照著這塊肅穆的陵園,由于不是旅游時節,游人廖廖。除了我剛到時有幾人出園乘車離去外,園里只有除我之外的三個游人。陵園門口的售票員、看車人都操著一口標準的本地腔,一下子讓我沒來由地覺得他們一定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看著那個樹立著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感覺有點迷惘。
陵園的整體建筑布局是采用傳統的縱向中軸對稱的格局而設,坐北朝南,地勢逐級抬升。最前面是石坊、然后是一重重的城門,將陵園分成內城、外城,最后是陵墓。進了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牌坊,三門四柱,上書“潞藩佳城”四字;兩旁立一對石條的華表,為石刻儀仗的標志。坊上和華表上面都極緊湊巧地雕刻著許多的龍。看著那些張牙舞爪的神化物,我從心里感到一種深重。說實話,對于這種圖騰,我一直從心底里是排斥的,千百年來,在很大程度上,它不過體現了統治階級的一種意愿而已,并最終成為皇權的標志物。而整個陵園的建筑上,雕刻最多的就是龍,攀附在廊柱上、游走在碑坊間,如果單從雕刻藝術的角度來說,可能有著一定的價值,但以我等俗人的目光來看,實在是欣賞不來。
過了石坊,就是神道。在通道兩旁的荒草上,就是潞王陵最具價值的藝術珍品――石獸群。共有十四對石獸被潞王選中,做了他的陵園的鎮墓使者,而據資料記載與實物比對,這十四種石獸,是目前國內已知的品種最多的鎮墓獸實物,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絕無僅有的遺存,自然成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眼中的寶貝。其雕刻手法是典型的明代技法,渾圓、流暢、細節處理得也很生動。我仔細地比照著簡介看了一下,發現自己實在是愚笨,那些造型奇特的動物,確實認不出來,也不知出處于何。但獅、虎、豹、羊、駝、象之類的,還是認得的。我小心地摸摸那些近四百年來,在風雨霜雪中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塊陵園的動物們。它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好的見證者,如果它們能夠開口說話,一定會告訴我們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讓歷史在我們的眼前鮮活起來。可惜的是,有的動物已遭到一些破壞,讓人頓感蒼涼。
陵園內保存最完好的,是精美、壯觀的“維岳降靈”石牌坊,該坊為陵園內建筑群的門戶。坊亦為三門四柱結構,各柱及大小額坊正反面,精雕云龍寶珠圖案,柱間有對聯一副,謂“龍臣太行綿國牒,鳳棲毖水濯銀潢”。最奇的是屋脊正中雕盤龍兩條,面北者尾垂于南,面南者尾垂于北,龍身相互纏繞,龍首呈正立狀,神色雕得充滿哀戚狀,表現出對墓主的哀悼之意,讓這個本來一貫威風凜凜的神化物,呈現出了情感與思想,被行家稱為精絕之筆,由此也可見,四百年前我國雕刻藝術成就斐然。
陵園內還有一處讓書法愛好者流邊忘返的去處,那就是新辟的碑廊。那是進了棱恩門以后,把門兩側被毀壞的神廚、神庫加以改造而建的。那里共嵌了小潞王手書的唐詩石刻336塊,多為草、行體。據信史,潞王父子均為多才多藝之人,書畫、音律等諸方面都造詣頗深,特別是他們的書法都曾名重一時,并為后人所重。但簡王幾無作品傳世,小潞王的這批書法經歷坎坷,但終得保存,現刻石以此,也為潞王陵更添人文氣息。還有八塊祭碑,由巨石制成,成為研究明史的佐證實物。
第一次一個人到陵園這種地方,看著空蕩蕩的大陵園,在冬日的暖陽下,心里卻仍感陣陣寒意。到地宮時,有一個婦女在驗票,問她:“里面有東西嗎?”答說有。邊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人對我說:“好恐怖的,你最好一個人別下去了。”我問了問,知道里面主要有三具石槨,現在三個石槨里躺著的是蠟像。因常看考古的碟,我在電視屏幕上見慣了人骨、木乃伊,相信自己不會害怕的,于是,我就走了下去。地宮里很闊大,分為前、中、后三個廳,中有甬道相通,還有兩個側室,原是安葬嬪妃的地方,但現在里面寬蕩蕩的,不知是當時就一直空著呢,還是后來被毀的,也沒細問。只有后廳,也就是正廳里,放著三具巨大的石槨。偌大的地宮里,雖然有燈光,但依然顯得很昏暗,只有我一個人的腳步聲在回響著,有點像恐怖片里的景象。
居正中的石槨最大,是潞簡王無異,左邊的,據信是小潞王的生母楊氏,她生前只是簡王的妾,本無資格與簡王合葬,但由于其兒子繼了藩王,所以,母以子貴,在她死后,小潞王又找開地宮,把她安葬在了這里。右邊的應是正妃,我想,但墓室里的牌子上卻介紹說,其身份還有待考證。那留存的一合墓志就靠放在兩側妃子們的石槨上,確實很漂亮的字體,只可惜,我不懂書法。正看著介紹呢,突然下來四五個軍人裝束的人,可能沒想到竟然還會有人,特別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呆在這陰森森的地宮里,剛開始把他們嚇了一大跳。他們看了一眼,就很快上去了。
當然,最后就是登上了潞王陵的最高處,也就是其墓冢――“寶鼎”,那是一個大大的土堆,四周用條石圍圈著,頂上全是衰草。站在頂上,整個陵區一覽無余。據資料,此陵園是建在鳳凰山下,但陵園后面映入眼簾的,卻只不過是一個被劈去了大半、裸露著黃褐色巖石的小山丘。那兩個大學生像是一對情侶,此時也站在上面,說,哪里有什么鳳凰山,只不過是一個小石堆。可能是被當地人崩山燒石灰了,有人說。按常理推測,想必潞簡王當初選取此地做陵園時,鳳凰山一定有著鳳凰樣的美麗與神奇,而今,時光悠悠,那個時代一去不重返,只是帶走了一些統治者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人民終于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的同時,是不是還帶走了一些應該留下來的東西,比如說秀美的山水?
注:潞簡王的名字中的“廖”是錯字,原字左邊為“金”字旁,右邊為上下結構,上為“羽”,下為“珍”的右半部分,因字庫里無,只好寫成這樣。“氵芳”也是一個因為同樣原因,成了這個怪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