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子里沒有死胡同,每個路口都有小畫匠們“把持”著,他們用手中的水彩或碳墨揮舞并重構著老石村的滄桑外表,工筆的、水墨的、超現實主義的郭亮村躍然紙上。那一刻你會覺得手中的相機也變得呆板、了無生趣了,凌云之上的老石村,原是要人們用心去交流的。
這些小畫匠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美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到處寫生的身影,給這美麗的村莊平添了一道絢麗的風景線。隨意問起一位來自開封美術學校的同學,他說,這里風景很好,很有韻味,非常適合他們寫生。被這美景吸引而來的還有不少攝影家。
敞開大門的郭亮村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因其保持較原始的村落景觀,先后有《清涼寺的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影視作品將這里選為外景地。劇中群眾演員均由這個村群眾擔任,許多農家的生活日用品成為了影片的道具,與圖片、資料一起成為了村民們珍貴的收藏品。
留宿農家,還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攝的影視劇光碟。著名導演謝晉、電影藝術家于本正等在郭亮長住數月,并親筆題字留下墨寶。村里如今還保留著謝晉居住的房子和用過的物品。作為60多部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1996年村黨支部決定成立郭亮影視村。
目前的郭亮村與南坪、羅姐寨等合稱萬仙山風景區,村里家庭旅館100余家,再加上景區內的賓館、酒店,日接待能力可達數千人次。郭亮憑借獨特的自然環境,保存較完好的原始村落風貌,吸引了國內眾多知名畫家和藝術院校學生寫生、創作。全國100多家藝術院校和團體都將這里定為寫生創作基地。
天梯之上看日出
“要到郭亮村必經郭亮洞,了解郭亮村先要走天梯。”郭亮村現有83戶,320口人,下轄另山、回逃站、不蝶凹共三個自然村落。
村民進出村子走的“天梯”高百余米,建在懸崖之上,寬處1.2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720級臺階。天梯始建于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末歷代不斷擴修。
在天梯上臨淵而行,稍有不慎便會命喪崖底。多少年來,天梯維系著郭亮人的全部生活。曾經象征封閉、貧困的古道“天梯”,它書寫著郭亮村一段久遠的歷史。如果你注意在天梯的崖壁上可以看到一塊40厘米見方的石刻,雖然被風雨侵蝕的字跡有些模糊,但仍然能分辨出“道光叁拾年叁月立,嶺西村趙昌立施”等字樣。
天梯最上緣,是郭亮村看日出的最佳位置。
春秋季節,大約五點半,彩霞便染紅了太行山,視野里的遠近分布的三道山梁層次分明,依次被霞光勾勒了三道金邊。太陽還沒有露臉,已有好多人選擇好了地勢,架起了相機,靜等日出。忽然,傳來一聲大叫:“看!太陽出來了。”只見遠處天際之間、山巔之上,一輪紅日冉冉地升起。一時間,天白了,云紅了,山翠了,一切都顯得那么艷麗。喀嚓喀嚓……
看完日出,順便親身體驗一下天梯是最合適不過的。從天梯下來,只見前方大約300米的山凹處,住有十余戶人家,點點房舍,掩映在片片翠綠的山林之中。初升的太陽將峭崖、房舍盡染一片金色,清晨的炊煙蜿蜒流淌在翠林、山間,一幅溫馨自然的圖景,美不勝收。
這個村子叫不蝶凹,有一條石頭砌成的水渠穿村而過。問過趕著羊群的村民,得知這條水渠也是70年代砌成的,為的是接山上流水用于灌溉不蝶凹村下的農田,水渠的盡頭就是郭亮洞入口處。水渠兩邊由寬約0.5米的石條砌接而成,中間也只隔石條那么寬,稱之為水渠顯得有點牽強。沿著水渠走去,一路上抬頭不見山頂,低頭不見崖底;放眼望去,對面山壁形狀、顏色各異,山下有些麥田,也呈梯狀,麥田旁就是入村的馬路。
十數分鐘之后,我們便來到郭亮洞入口處。在這洞中漫步,可以細細欣賞你在車內路過時沒法看到的景致。
景點搜索:
崖上人家:明末清初時有人家在此居住,門外咫尺便是130多米高的絕壁,被稱為“崖上人家”。
“喊泉”:泉眼高懸于百米之上,似龍頭在噴云吐霧。滴水從絕壁頂上一空心圓洞中直落下,遠看恰似“龍須”。人站在其下,一聲高喊,泉水流量便有所增加。
白龍洞、紅龍洞:郭亮村溶洞極多,已經開發的有白龍洞、紅龍洞、黃龍洞,這些溶洞集中于郭亮村后山兩公里處,從村子徒步過去大約半小時就到了。溶洞皆較窄,少了南方大型溶洞那種壯闊的氣勢,卻也小巧別致,更兼人跡罕至,洞內清靜自然,野趣十足,頗能滿足人們探幽入微的心理。黃龍洞甚至要獵奇者趟過一米深的寒水才能進入,很有尋訪小龍女“俠情谷底”的感受。 如果對溶洞感興趣,最好帶上你的防水手電或頭燈。
食宿:
郭亮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提供食宿,食宿每人每天不到50元。新蓋的家庭旅館,雙人標準間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