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信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中華名品>> 茶都之魂——信陽毛尖

2013/5/20 16:46:38 點擊數: 【字體:

  
    茶山、茶鄉、茶歌、茶韻。在信陽毛尖的故鄉豫南大別山,茶文化綿延悠長。看如詩如畫的民俗風貌,聽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觀信陽毛尖的炒制過程,品滋味濃醇、回甘生津的上等好茶,親歷市場經濟大潮下信陽毛尖的新生……一篇茶都之魂,讓我們重享信陽毛尖的無盡魅力。

    茶之故

    仿佛春風一吹,信陽的茶山就披上了一層新綠。遠遠看去,深綠的是茶樹老葉,上面浮著一層絨絨嫩綠,是新發的芽兒。層層梯田,層層綠意,如無聲的歌,有韻的畫。那盎然的生機與清秀的靈氣兒充滿了整個茶園茶山。大別山綿延數百里,山之深處,千年清悠之地,茶樹沐陽光而生,飲晨露而長。清新脫俗,如處仙境。站在山坡上,看遠山如黛,深吸一口氣,就有溫馨的茶香沁人心脾,料想陶淵明夢想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

    采茶季節,采茶妹紅衣綠襖,盛裝而來,于茶山綠波中,蓮步輕移,粉指如啄。間或有人唱起豫南情歌,歌聲輕靈悠揚,和著同伴銀玲般的笑語,整個茶山就更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寫意長卷。據老輩人講,古時候真正上品的信陽毛尖是要十五六歲的妙齡少女采摘的。采茶之前,少女需沐浴凈身,而后穿上新衣,挎籃出門。采茶時不能用手,只能用嘴,蠻腰微欠,紅唇輕啟,以碎銀般潔白的細牙小心地叼住尖毫,輕輕一拽,那毛尖就下來了。少女胸前有香袋兒,將茶輕放進去。茶葉由經驗豐富的炒茶師傅精心炒制而成,沖后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茶味之純,勝過天上王母的蟠桃會上的仙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信陽人種茶、采茶、制茶,也愛喝茶。信陽人家家都有茶具,尋常人家里的一套茶具,或許就有相當的歷史價值。有朋自遠方來,第一件事兒就是上茶、上好茶。一杯上好的信陽毛尖,對信陽人來講是頗有說頭的:河中心水,車云山上茶。只有用取自車云山上的毛尖,以河中心的水浸泡,方能稱得上地地道道的信陽毛尖茶。若茶杯透明,茶葉在熱水中根根獨立,葉上白毫清晰可見。熱氣氤氳而升,毛尖縱橫排列,沉沉浮浮,仿佛要與你對話呢!小小一杯茶,就如同一個朗朗的大千世界。輕輕舉杯淺酌,一股淡香自舌尖傳入,經咽過喉,直抵心肺。剎那間,仿佛換了一個人生與世界。有茶道者,往往從這一飲一品中,悟出許多禪機來。

    在河南信陽,下至8歲小兒,上至80歲老翁,都能與你坐而論茶,且頭頭是道兒。若有閑暇看罷茶山,游罷南灣湖,在那山腳下茶棚里,會有仙風道骨的賣茶老者,捧一杯熱茶送來。忽兒一陣涼風,伴著新茶馨香,晃若夢回千年,竟不知自己身處何朝何代了。

    古韻新聲

    信陽古時屬古申國,故信陽又稱申城。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在官府和老財的欺壓下,吃不飽穿不暖,很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瘟病,哀鴻遍野,村戶死絕。一個叫春姑的姑娘為了給鄉親治病,四處奔走。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她,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河,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老人的指點爬高山過大河,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精疲力竭跌倒在小溪邊。這時,溪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里,馬上神清目爽。她順水尋找,果然找到了救命茶樹。看管茶樹的神農氏告訴姑娘,種子必須在10天內種進泥土,否則將前功盡棄。

    10天之內根本不可能趕回去。春姑非常難過,神農氏就說:“我有個辦法,但你得付出生命的代價!”春姑說:“為拯救鄉親,我愿意。”神農氏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變成一只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這時,她心力已經耗盡,便在茶樹旁化成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不久茶樹長大,山上飛出了一群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患瘟病的人嘴里,病人痊愈了。此后,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信陽毛尖的確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于戰國中后期,距今有2000余年,相傳武則天因飲信陽茶治好了自己的腸胃病,特賜在車云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1936年《重修信陽縣志》稱:“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謂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多有墨寶傳世。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是茶都,信陽同樣出才子詩人。記者有幸參加過信陽文人的聚會。老者慈祥敏捷,少者英俊灑脫。相聚一處,多以品茶吟詩為樂,言談舉止頗具古風。當代著名鄉土詩代表陳有才先生在大別山生活數十年,曾有多首反映茶鄉茶韻的名篇。

    深山養名茶

    信陽南有雞公山,風景秀美,譽滿天下;西有南灣湖,清澈寧靜,如詩似畫。到信陽品毛尖,登雞公山,看南灣水。所謂仁者識山,智者樂水,無論仁者還是智者,在這里都要喝信陽毛尖的。有山、有水、有茶,信陽就成聞名于世的豫南明珠了。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因條索細圓、緊直有鋒芒,又因產于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信陽毛尖的主產地在信陽西部山區,有“五山二潭”之稱,即車云山、震雷山、集云山、云霧山、天云山及黑龍潭和白龍潭。其中尤以車云山出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一帶群山逶迤,奇峰高聳,溪流遍布,常年云遮霧障,土層深厚肥沃,濕度很大。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之當地茶農長期以來科學管理茶園的豐富經驗,培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高品名茶,提供了優質原料。

    每年谷雨前(陰歷四月中下旬)開始采茶。視茶葉長勢,每隔2~3天巡采一次。以采摘一芽一二葉初展的綠芽葉,制作特級與一級毛尖;以一芽二三葉制作二三級毛尖。芽葉采下,經分級驗收,分級攤放,于當日分別進行加工。經生鍋高溫殺青,熟鍋炒制,以手工抓條、甩條作定型處理,并進行初烘、攤涼,復烘、揀選、再復烘,使干茶達5%~6%的含水量,即密封包裝,低溫避光貯存。其成品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

    優越的地理環境,獨到的制茶工藝,成就了出類拔萃的信陽毛尖。1915年,信陽毛尖漂洋過海,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獎;1958年“龍潭牌”特級、一級信陽毛尖獲國家銀質獎;1988年,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龍潭牌特級信陽毛尖在全國名茶評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濃” 奪得總分第一名。全國名茶僅兩枚金牌,“龍潭牌”信陽毛尖與“西湖龍井”并駕齊驅。

    新香譜新章

    江淮八百里,物華天寶,綠水青山,奉獻信陽毛尖一枝獨秀;

    豫楚五千年,人杰地靈,工日丹心,喜看英雄兒女萬事風流。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早在1994年,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這一個科學而明智的舉措,起到了“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作用,從而使信陽毛尖產地擴大到9個縣(市),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名優茶生產基地。

    每年5月,茶山茶鄉喜迎八方來客,茶哥茶妹笑納四海賓朋。信陽毛尖的盛會給信陽人帶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五湖四海的朋友也給信陽帶來了無盡的財富。靠名茶搭臺,傳信陽美名。從1991年開始,信陽每年舉辦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毛尖走出深山,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口產品和友好交往的珍貴禮品。

    在信陽有著名的幸福茶葉一條街,各大商場也都有包裝精美的信陽毛尖銷售。信陽地區茶文化村和遍布鄉鎮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信陽人出門,必需要帶的禮品就是信陽毛尖。外地游客光臨信陽,臨走也總不忘買些信陽毛尖。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更包含著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托。一位海外歸僑激動地說:“在海外能喝上一杯信陽毛尖,就感覺身在中國一般。”

    大別山,至今仍流傳著當年劉鄧大軍的英雄事跡;大別山,傳播著古老名茶新時代的傳奇。信陽毛尖,愿這顆大別山的璀璨明珠,早日走向世界,走進萬戶千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2006-05-01 作者:唐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