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宜居是核心競爭力
2014/5/30 16:32: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后工業化階段的產物。宜居,已經成了當今國人非常關注的一個新概念。
河南省信陽市,將“北國江南”和“江南北國”集于一身,她處于中國五個重要分界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分界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界、長江與淮河的流域分界、桐柏山與大別山的山脈分界,以及河南、湖北和安徽的三省交界)。去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香港發布“2013中國城市分類優勢排行榜榜單 ”,信陽市再次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由此成為全國唯一連續五年入選這一榜單的城市。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宜居城市”的桂冠接連五次戴在信陽這座城市的頭上呢?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信陽無限風光的背后,做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功課?日前,借“全國百家黨報看信陽”的機會,記者做了一番實地了解。
信陽到處青山綠水
有人戲稱:信陽雖屬河南,卻是最不像河南的地方。這里自古以來人杰地靈,英雄豪杰輩出,孕育過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境內有馳名中外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中原第一湖”南灣湖、國家地質公園金剛臺,唐、明兩朝國廟靈山寺等著名旅游景點。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楚國編鐘所演奏的。信陽還出土過全國最早的毛筆、酒、轎子、床、書籍和楚國最精美的漆器,印證著這里是楚文明最重要的代表城市。信陽根親文化繁榮,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于此。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地和集散地,享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美稱。
大別山橫貫信陽南部,淮河橫穿信陽北部,一南一北兩大天然“生態屏障”,造就了信陽獨特的生態環境。在河南省的屢次評比中,信陽的空氣環境質量 、水環境質量高居全省第一。信陽全市森林覆蓋率34.4%,分別高出全國、全省14.1和12.3個百分點。地表水水質和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為全省最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信陽有山水之秀麗、文化之深厚、茶鄉之美妙、百花之芬芳、交通之便捷、宜居之快樂。這里氣候舒適,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為15.1℃—15.3℃,空氣濕潤、相對濕度年均77% ,是人類最為理想的棲居環境。作為傳統的“魚米之鄉”,居民熱情好客,飲食文化發達,培育了現代快節奏都市中難得一見的人文休閑氛圍。
這是祖上留給信陽的“寶藏”。信陽市市長曾自豪地宣稱:生態文明是美麗信陽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經濟絕不犧牲環境
生態稟賦是祖先留下的,但城市“宜居”是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信陽能夠成為宜居天堂,靠的不僅僅是自然環境。
“信陽絕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效益的一時發展。”信陽市的決策者有自己的辯證法:不發展不行,原始社會生態最好,能回去嗎?但只講GDP不要環境更不行,怎么辦?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講“畝均”效益,在最小的單元面積內產生最大的效益,以最小的資源付出獲得最大的工業收益。正是堅持這種指導思想,信陽才有了現代家居企業、電子信息企業的“扎堆”、“連營”,既形成了產業發展高地,又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把產業集聚區建成綠色生態文明發展的典范 。
信陽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在城市建設的規劃階段,首先把需要保護的生態功能區域圈起來,禁止開發;在城市建設階段,堅持把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嚴禁破壞山體、植被、水系。目前,信陽市僅在中心城區就規劃建設了賢山、龜山、震雷山、金牛山、龍飛山 、羊山等“六山”公園,總占地1657公頃,擴大綠帶,增加綠量,進一步促進了山、水、林、城一體融合發展,提升了“山水信陽、休閑茶都”的城市品牌。2010年至今,信陽市中心城區綠化水平一直走在河南全省前列。2013年以來,共新建改造游園綠地15處,完成投資700多萬元,新增綠地面積5.5萬余平方米。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信陽市以產業集聚區為抓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產業,嚴格限制涉水工業項目和傳統工業項目在信陽的發展,使信陽市良好的生態不受到破壞。2013年,在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區的基礎上,信陽市以“構建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和“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為抓手,讓綠山青山為金山銀山增值。目前,信陽初步形成了以生態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走上了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 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生態宜居城市發展路子。
紅色文化與茶鄉文化有機結合
茶是信陽的名片,茶是信陽的驕傲。
茶是信陽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生態產業、健康產業,茶葉已成為大別山革命老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自1992年以來,信陽憑借“信陽毛尖”的品牌優勢,以茶為媒,成功地舉辦了21屆中國信陽國際茶文化節,是信陽市當地最大的文化經濟活動之一,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0年以來,信陽茶產業迎來了全新的形象— 信陽茶葉在信陽毛尖之外,又添了新成員—信陽紅。“信陽紅”改寫了長江以北不產紅茶的歷史,開創了中國紅茶新品種,實現了2000多年以來信陽從生產綠茶到紅茶的重大突破。
人們不會忘記,被連綿茶山染綠的信陽曾是一塊血染的土地。這里是紅色圣地,是全國著名的“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首府所在地。這里是紅軍的搖籃,是許多中國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山山埋忠骨,嶺嶺樹豐碑,有200多萬人投身革命的洪流,近100萬人為國捐軀,用生命托起了新中國的太陽。近年來,信陽市按照“以紅帶綠、紅綠融合”的思路,把紅色旅游作為富民工程優先支持,推動紅色旅游蓬勃開展,“紅動”大別山。
“宜居”名片,是對信陽各個方面的肯定,它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充分說明信陽的城市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和規模,同時也預示,這座城市已站上新的發展起點。作者:李艷輝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天津日報(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