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城,若提到購物、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莫過于和美廣場、勝利路步行街。在商鋪林立的街頭,若不是地名,你很難將它們與老城聯系在一起。是的,這片繁華的商業中心就是申城的“老城”。
10月15日,記者在浉河區老城街道辦事處采訪時,該辦事處黨工委書記余華亮告訴記者,以往的老城可是中心城區居民的驕傲。僅一個百貨大樓,就能讓東五縣羨慕一陣子。如今,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老城區已由原來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變成了單一的商業中心,形成了一個商貿物流圈。如老城區的和美廣場一家,僅去年的利稅就有3000多萬元。
說起老城的街道,余華亮如數家珍,鮑氏街、法院胡同、白馬橋、文化街、中山路等有特色的地名娓娓道來。
抱著對這些街名的興趣,記者來到鮑氏街居委會。居委會位于東方紅大道南側一棟七層樓上。居委會主任告訴記者,鮑氏街是因鮑氏人居住者眾,因此得名。原來的鮑氏街只有一條3米多寬的磚土路,兩旁的房屋以平房、小四合院為主,有很多房子還是新中國成立前建的,樓房很少見。那時,既沒有給水,更沒用排水,而且每天早上都可以看見一個挑水人,走街串戶送水。到了傍晚,就會有一個挑著文香捻的瞎子老頭,沿街叫賣“文香捻”。說起街道的衛生,居委會主任告訴記者,那時,街道坑坑洼洼,到處是觸手可及的老電線、滯留的垃圾,還有露天的旱廁、滿街亂飛的蚊蠅。
談起鮑氏街的變化,居委會主任一臉笑容。她告訴記者,1992年,隨著街道的整體拆遷,原來彎彎曲曲的街道早已沒了蹤影。如今的鮑氏街,已是樓房代替了瓦房、水泥路代替了泥巴路、超市大賣場代替了小商小販的叫賣聲。脫胎換骨的鮑氏街,現在已經是老城區最大的社區之一。在寬闊的社區內,只見綠樹成蔭,一棟棟整齊的大樓,由南向北,擺出一個“出”字形,仿佛預示著老城正邁著矯健的步伐,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