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生(1900—1941),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譚家河鄉人。信南敵后抗日游擊斗爭的主要領導者之一。1926年夏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他在張家灣辦起“平民夜校”,并促成了這一帶紅槍會轉為黨掌握的農民武裝。1927年春,張裕生率譚家河農民自衛軍千余人,支援信陽十萬農軍圍驅軍閥魏益山的斗爭。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后因病經組織安排返回家鄉。1928年冬,他與信南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由團轉黨,任中共譚家河支部副支記兼軍事委員。在上級黨組織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3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并于1930年初夏舉行了“麥收暴動”。 1931年春,因遭受通緝轉往黑龍江。抗日戰爭爆發后,張裕生回到家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并重新入黨。1938年2月,張裕生擔任中共譚家河黨支部書記,8月,任信南人民自衛大隊大隊長。農歷8月16日黃昏,日軍騎兵30余人進犯譚家河,他率部于街東北山頭將其擊退。后又于平靖關據險堅守四天,擊退日寇數次進攻。12月下旬,他遵照上級指示,率部到黃龍寺與兄弟部隊勝利會合,被編入信陽挺進隊第二大隊。1939年4月,張裕生率一支隊伍先后于王家崗等地重創日寇,并將根據地發展到譚家河、大王沖等地。此后,他率***隊轉戰譚家河、西雙河、柳林、當谷山、平靖關、青石橋一帶,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予敵人重大殺傷,為信南根據地的建設打開了局面。1940年元旦,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總隊成立,張裕生任總隊長。“皖南事變”后,張裕生投入反內戰、反摩擦戰斗,打退了國民黨頑軍在信應地區發動的反共高潮。1941年秋,張裕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