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秀美山水 >> 地理 >> 瀏覽信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信陽市氣候

2013/5/27 11:16:59 點擊數: 【字體:

 
    【氣候特征】信陽市地跨淮河,位于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征。這里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降水豐沛,四季分明,雨熱同步,適宜多種亞熱帶和暖溫帶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形成了信陽市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和自然景觀。

       【氣候要素】 信陽光、熱、水氣候資源豐富。據氣候資料統計,太陽總輻射年平均4700兆焦/平方米~5100兆焦/平方米,日照總時數累年平均2068小時,日照百分率年平均45%。氣溫累年平均15.2℃。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9℃~2.4℃;7月最高,接近28℃。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活動積溫在4900℃~5200℃之間,持續時間為230天~270天,為河南省熱量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初霜日一般出現在11月上旬,止于翌年3月下旬初,無霜期為220天~230天。降水量累年平均1100毫米。境內氣候濕潤,淮河以南干燥度在0.7~0.9之間,為濕潤區;淮河以北干燥度在1.0以上,為半濕潤區。空氣相對濕度年平均75%,四季中夏季最大,春、秋季居中,冬季最小。濕潤的氣候加之良好的云霧條件(南部山區年平均霧日150天左右),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的生產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信陽年平均風速2.4米/秒,大風(≥17米/秒)日數年平均9.3天,多出現在春季,瞬時最大速度可達20米/秒以上,多為偏北風,但出現機率較小。四季中,春季常吹北風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秋季以北風和東北風為主,冬季多吹北風和西北風。由于信陽降水豐沛,植被覆蓋率高,風速小于省內其他地區,因此沙塵天氣出現機率較低。據氣象資料統計,1951年以來共出現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小于 1000米)18天。特別是進入70年代以后,本市只出現一次沙塵暴天氣,遠少于我國北方各省和省內其他地區。

        南北過渡的氣候對信陽有利亦有弊,兩氣候帶的氣象災害在本市均有發生,如洪澇、干旱、寒潮等,它們可單獨或同時產生,也可相繼或交替出現,對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春季(3 月~5月),處在冬季風向夏季風的轉換季節,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交綏頻繁,天氣多變。季平均氣溫15℃左右。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時有連陰雨或寒潮影響,造成小麥濕害,水稻爛秧。進入仲春,“一場春雨一場暖”,氣溫穩定回升,一般年份,春分斷雪,清明斷霜。季均降水日數高達月余,居四季之首;季平均降水量 250毫米~3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清明時節雨紛紛,與豫北春雨貴如油的景象迥然不同。然而也有少數年份出現春季少雨的情況,對農業產生影響較大。

        夏季(6月~8月),為夏季風所控制,盛吹南風和西南風。季內光照足、氣溫高、降水多,突出了季風氣候雨熱同步的特征。季平均氣溫26.4℃,為四季中最高;季均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40%~45%,位于四季第一;季均日照時數640小時,占全年總時數的31%,為四季中最多。初汛期一般始于6月下旬,早的年份在5月中旬就出現第一場汛雨。季暴雨日(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3天~4天,一日最大降水接近200毫米,過程最大降水可達5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量的年變率較大,夏季多雨年沿淮低洼區常遭洪澇之災,而夏季少雨年又有初夏旱或伏旱發生。仲夏時節,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受其控制,溫高濕重,天氣悶熱。日最高氣溫≥35℃的酷暑期年均10余天,年極端最高氣溫40.9℃,以7月、8月兩月出現機率最大。避暑勝地雞公山因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夏季氣候與山下迥然不同,山上季平均氣溫比山下偏低 4℃,日最高氣溫≥35℃的日數年平均只有0.1天,當山下悶熱難耐之時,山上卻是清涼宜人,暑氣皆無。

        秋季(9 月~11月),處在夏季風向冬季風的過渡時期,常受高氣壓天氣系統控制,降水顯著減少,多晴好天氣。季平均氣溫15.9℃,秋溫高于春溫(這一氣候特點對延長信陽市喜溫作物的生長期具有重要的意義)。季均降水量180毫米~240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9%~24%。但有的年份夏季風勢力強盛,南撤緩慢,仍有較多的降水產生,造成秋澇,導致糧、菜減收,秋播延期。秋分以后降溫迅速,因此,農諺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之說。初霜日一般始現于11月上旬,早者10月上旬出現,晚的12月上旬出現。全市無霜期平均230天左右,長于本省北中部地區,因此,農作物和林果木遭受霜冰危害的機率較低,受害程度也較輕。

        冬季(12月~次年2月),多受強盛的蒙古冷高壓控制,盛吹北風和西北風,氣溫低,降水少,季平均氣溫3.4℃,為四季中最低值。季均降水量80毫米~11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8%~9%。年極端最低氣溫-20℃,多出現在 1月。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初終間日數(通常將其作為耕作期)年平均330天左右,其間的活動積溫為5500℃~5600℃,均多于省內北中部地區。日最低氣溫≤-5℃的小寒期年平均1個星期左右,≤-10℃的寒冷期年平均不足1天,因此,大多數亞熱帶樹種在本市可以安全越冬。由于受大別山的阻隔,自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易在山前滯留堆積,產生較大的風雪或雨淞天氣,結冰、積雪和雪壓形成的立體氣象災害,對林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有一定影響。

        氣候資源本市具有豐富的農業氣候資源,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足以滿足作物“一年兩熟制”的需要。油菜、油桐、茶葉、馬尾松、杉木、毛竹等典型的亞熱帶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南部山區生長良好。豐沛的降水為水資源的貯備和發展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然而,由于受季風環流影響,氣象要素的時空分布不均,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據統計,歷年來由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歉收占80%左右。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是洪澇與干旱,其次是大風、寒潮、雨淞、連陰雨。此外,還有一些突發性的氣象災害,如龍卷風、颮線、雷擊等,雖然只是在個別年份且局部地區發生,但它們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氣候災害

        洪澇 據歷史資料記載,1279年~1911年間有大澇年69個,1951年以來有大澇年10個。洪澇出現時段,以春澇(4月~5月)和夏澇(7月~9月)機率最大,各為4年一遇,秋澇較少,春夏季連澇或夏秋季連澇也時有發生。春澇和秋澇具有持續陰雨、低溫的特點,夏澇具有強度大、危害重的特點。沿淮低洼區易遭受洪澇之災,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損失。

        干旱 據歷史資料記載,1279年~1911年間有大旱年88個,1951年以來有大旱年10個。秋旱出現機率最大,平均4年一遇,伏旱次之,春旱較少,春夏季連旱或伏秋季連旱也時有發生。旱災與洪災比較,持續時間長,成災范圍廣,危害程度重,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寒潮 影響本市的寒潮,其時段一般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春、秋季寒潮在次數和強度上雖不及冬季寒潮,但對農業生產危害尤重。在3月~4月中旬或10月中旬~11月出現的強寒潮過程,常伴有連陰雨、大風天氣,氣溫驟降,溫度變幅很大,使農作物遭受嚴重凍害,降低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解放后,因寒潮嚴重致災的年份平均3年一遇。

        雨淞 常出現在12月至次年3月,其中12月出現機率最大,占全年總次數的57%。晚冬的重度覆冰(雨淞、霧淞、濕雪的混合體)破壞力較大,對交通運輸、通信、供電、林業造成危害。雨淞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厚,雞公山是雨淞的多發地,積冰直徑大,持續時間長,成災的年份平均4年一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信陽市情網 2007-4-1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金剛臺國家級地質公園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