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郢村的農民巧手編織幸福夢
曾經“十年九淹”的灘涂地,如今卻成了省文化產業特色村。農民手工編織的柳編產品漂洋過海,遠銷86個國家和地區。
10月28日,冒著秋雨,記者來到信陽市固始縣三河尖鎮馬郢村,探訪這里的柳編產業。
銷售經理們都去了廣交會
走進馬郢村,卻很少碰到生產柳編產品的農戶,有兩三個掛牌的柳編企業,也沒有見到生產景象。
柳編村里怎么生產柳編的人這么少?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三河尖鎮辦事處。副鎮長張登科帶著我們來到村子里最大的柳編生產企業——三河尖柳編工藝有限責任公司。誰知公司內也是空空蕩蕩的,只有一個小姑娘在看門。她帶著我們去公司倉庫參觀,只見倉庫內擺放著很多柳編產品,有購物籃、花籃、水果籃等,色彩鮮艷,做工精美。
“經理們都去廣州參加廣交會了。”小姑娘說,“每年這個時候,村子里柳編產品的經銷商都要去廣交會以及全國各大展會跑銷路,簽訂單。訂單來了,公司才開始按照訂單將產品分給農戶們加工,所以現在是柳編生產的淡季。”
“農戶們多數都是在自家生產柳編,做成半成品后再送到公司加工。柳編產品價格比較高,在國內很難打開銷路,馬郢村的柳編產品90%以上都銷往國外了。”張登科介紹,馬郢村的柳編產品年銷售額近千萬元,帶動了村民致富。
巧手編出幸福生活
小小柳編讓馬郢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潘思林今年32歲,她說:“我做柳編有十幾年了。照顧孩子之余,我從村上的柳編企業里領點柳條回來編,編好的半成品再給他們送過去,一個月下來能掙兩三千元。”
她說,馬郢村當地不少村民十幾歲就開始學做柳編,憑借這個手藝走上了致富路。
以前的馬郢村可不是這樣的。“千里淮水十八灣,留下萬頃淮河灘。”馬郢村黨支部書記姚瑞坤說,過去馬郢村十年九淹,是有名的大水窩,群眾長期處于極度貧困的狀態。灘涂洼地種莊稼不行,卻生長著一種淹不死的植物——柳條。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村里柳編產業開始起步,柳編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他介紹,馬郢村如今有十幾家柳編企業,全村300多戶家家從事柳編生產,成為柳編專業村。
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內市場
馬郢村的柳編產業逐漸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村里的目標是把‘龍頭’伸向國際市場,把‘龍尾’擺向千家萬戶。”張登科說,現在村里走以銷定產的路子,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走上了快速可持續發展道路。
談及未來,姚瑞坤說:“馬郢村和山東、湖北等地的柳編生產相比規模還不大,那些地方是流水線作業,并且有固定市場。我們要想把柳編事業做大做強,首先要穩定國際市場,營銷活動也要由單一地參加春秋兩季的廣交會,發展到更注重內地市場、注重西部地區的需求上來。”
“沒有穩定的國內客戶,柳編產品很難真正做到淡季不淡。”姚瑞坤說。最近,村里正在做柳編產業文化發展的項目申報,并積極參加各級各類交易會、展銷會和招商引資活動,以求提高知名度、打開更大的市場。作者:王曉欣 胡巨成 李柯青 【原標題:河南固始縣馬郢村:柳編產業走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