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親文化是一種追族索緣、血脈相繼的文化現象,包含姓氏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豐富內涵,有著地緣特征、情感特征、開放特征與和諧特征等顯著特點,也是中國人重視家庭的觀念體現。
河南固始:根親文化帶出尋根經濟
中華民族一直信奉“血脈相連”的理念,中國人也一直有“尋根問祖”的情結。近年來,河南省固始縣以根親文化對接中原文化,加大了對根親文化資源的整理、挖掘、保護和開發力度,將根親文化與城鄉建設、產業發展、旅游開發、招商引資等工作相結合發展,頗有成效。
忘不了的祖根情懷
前不久,臺灣友人王世銘打來電話,說過幾天要去回河南王氏宗祠祭祖,這是他每年的例行事宜,已經做了近十年。“我每年都去祭拜,即使再忙也要抽時間干這個事情。”他說。
記者是在去年的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上,結識了作為臺灣代表團團長的王世銘。他是臺灣生臺灣長的第二代移民,父親曾是國民黨老兵。他說,他成年之前沒有來過大陸,也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地是什么樣,只是從父親的口述中有個模模糊糊的印象。
剛開始,王世銘對家鄉并沒有多少深刻感情,但是一次回鄉祭拜讓他改變了。“父親死前都沒有回過大陸,他希望我能替他完成心愿。”他回憶,“當我第一次站在王氏宗祠前,心里無比安穩,這可能就是血脈的力量,我的根在這里。”
正是這次回鄉祭拜,王世銘辭去了臺灣的工作,轉向致力于兩岸的文化經貿交流。現在的他主營做兩岸的農產品交易,經常在大陸組織臺灣特色農產品展銷會。同時,他還將好的農業項目引進家鄉,介紹給家鄉父老,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當地經濟作出了貢獻。
打造根親文化圣地
根親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其他延續性特征的文化之根。根親文化的關鍵點是“根”,“親”則是人們在尋根之時自然發生的血緣和情感聯系。王世銘身上,就體現著一種割不斷的“根親文化”。
河南是根親文化資源大省,被視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區。研究表明,臺灣百家大姓中有76姓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約占臺灣總人口的85%以上。在臺灣的100大姓中,大多姓氏的族譜里均記載著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
為了充分利用這個歷史優勢資源,固始提出打造根親文化圣地的目標。為此,固始老家人修繕了陳氏將軍祠、安山“奶奶廟”、中華尋根樓、尋根博物館、陳元光廣場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建設了九華山風景區、中華根親文化博覽園、唐人莊、唐朝風情街、鄭成功陵園、施氏祖陵、黃氏宗祠。他們還編輯出版了《根在固始》、《固始姓氏源流路線圖》、《開漳圣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等系列叢書;設計發行了《根在固始》郵票冊,拍攝了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大唐儒將開漳圣王》。此外,打造尋根旅游精品線路,大力開展“游名山、拜先祖、觀美景、進茶園、品祖地特產、感受文化風韻”等活動,使根親文化成為固始的一張靚麗名片,成為尋根祭祖的圣地。
尋根文化帶出尋根經濟
尋根文化也帶出了尋根經濟現象,給固始縣帶來強大的發展動力。僅僅在第四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期間,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緬甸等10個國家和我國臺港澳地區以及福建、浙江、北京等18個省市的政要學者、宗親代表、商界精英、文化名流參加了此次活動,現場共有80多家企業與固始達成合作意向,合同總金額達70多億元。
近年來,華人華僑源源不斷地為家鄉投資,如世界黃氏宗親會會長黃如論捐資300萬元建設固始尋根博物館;世界何氏宗親會投資2億元讓固始擁有四星級賓館固始國賓大酒店;香港信義集團投資2000萬元在郭陸灘參與家鄉新農村建設;香港施能獅先生投資2000萬元新建了年加工稻谷30萬噸的綜合項目;臺灣華漢鞋業集團投資1億元新建鞋廠項目。
源于對家鄉和土地的眷戀
固始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自古就有“耕讀之家”良風,以耕助讀,以讀修功,從固始出去的游子對家鄉和土地有著深刻的眷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各地企業家、海外宗親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前三屆固始根親文化節上,唱主角的是華僑華商,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主要內容,但從第四屆開始,除了文化交流,大別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成為亮點,吸引來自鄂豫皖3省12市36個縣區的近百家涉農企業及200多名廠商代表到固始參展、參觀、交流合作。
正如固始縣委書記焦豫汝說:“我們就是要讓根親文化這把‘金鑰匙’把固始的大門打得更開,不僅使天下的固始后人回家,同時也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固始、認知固始,參與固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