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信陽

根在信陽

2013/11/5 16:57:23 點擊數: 【字體:


    信陽處在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北據中原,南控荊楚,東接吳會,西通巴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區位優越、物產豐富。獨特的區位地理形勢,不僅使信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形成人口流動性、包容性強的特點,也創造了包括史前文化在內的兼容南北文化特質的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廣泛分布著裴李崗、龍山和屈家嶺等文化遺址24處。信陽獨有的歷史文化特質,使其成為部分中華姓氏的發源地以及眾多閩臺人重要的祖根地。

    一、信陽——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中原地區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由于其后代的發展繁衍,派生出許多支脈,形成眾多姓氏,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地處中原地區南端、淮河中上游的信陽地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棲息和繁衍的良好環境。早在七八千年前,信陽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炎帝族、黃帝族、苗族和蠻族的部落就在這塊版圖上繁衍生息,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生產,融合了各種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從夏朝初期到春秋末年,這里先后建立過申國、蓼國、息國、蔣國、江國、弦國、賴國、黃國、曾國等十多個邦國,既有夏、商、周的封國,也有各朝代貴族的食邑,先后演繹過許多邦國盛衰興亡的故事。受封最早、立國時間最長的當屬天下黃姓的黃國。黃國從夏初到公元前648年楚國滅黃,有著長達1400年的悠久歷史。春秋時期,這些邦國、食邑在南方強大楚國的不斷擴張征服下,先后被滅成為楚國屬地。這些以姓為國的邦國,最終演變成中華姓氏一百大姓中的十個姓氏。如潢川的黃姓,羅山的羅姓,息縣的賴姓、白姓、付姓,固始的潘姓、廖姓、沈姓,淮濱的蔣姓、孫姓。其中信陽是黃、羅、賴、蔣姓的唯一起源地,天下所有這四姓的人都根在信陽;其余孫、潘、白、廖、付、沈分別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陽。另外,還有十六個姓氏申、息、江、謝、奚、安、英、甄、寢、雩、期、弦、道、叔敖、候叟、期思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陽,或起源與信陽有關。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黃姓人口有2900萬,羅姓人口有1100萬,蔣姓人口610萬,賴姓人口有230萬,十個大姓的人口總和超過八千萬,這些姓氏遍布全國各地、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各國及至世界各地,而尤以南方為多,至今,在福建和臺灣仍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說法。
  
    由此可見,信陽的姓氏文化資源十分豐厚,不僅在全國少有地方可比,在華夏姓氏的主要發源地河南,也是姓氏文化大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變遷中,源于信陽的諸姓族人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斷地向外播遷,由北而南,廣及全國,進而又遠徙海外,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中,遷徙次數最多,人口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則是南遷,尤以移居閩、粵、臺、港、澳和東南亞地區最多,黃、賴更是臺灣的大姓。原生地的姓氏文化資源必將成為連接海內外華人的血緣和文化緣的重要紐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巨大的貢獻!

    二、光州固始——眾多閩臺人及部分客家人的主要祖根地
  
    地處江淮豫皖結合部的信陽固始縣,以歷史悠久、山川秀麗、物產豐富、雅道靡靡著稱。據明代縣志及《路史》記載:“高陽氏封子庭堅于安。”因此高陽顓頊帝時代,固始縣域屬于安國疆域,夏代安國析封出潘國、英國、黃國三國。至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復漢功臣李通為固始侯,時“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固始稱謂至今未變。在由晉唐至明清的漫長歲月里,光州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歷史因緣,成為歷代中原河洛人南遷閩粵臺的肇始地和集散地,成為眾多閩粵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祖根地,在河南移民史上占據重要位置和產生深遠影響,成為獨樹一幟的中原僑鄉。
  
    光州固始向閩粵臺蘇浙贛尤其是閩臺一帶移民,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影響甚為深遠。一是西晉“永嘉之亂”的移民潮。“五胡亂華”期間,衣冠士卒率先南遷,平民百姓繼之南逃,形成長時間、大規模的中原人口遷徙活動。從流傳至今的眾多族譜和史籍可以看出:這一期間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士族入閩。其中,固始籍民南遷者眾,尤以士族為最。二是朝廷募兵,遠征閩粵,武裝綏靖的移民潮。唐總章二年(669)春,閩粵境內的泉、潮間發生嘯亂。高宗詔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政進階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率戰將123名、府兵3600人入閩平叛。陳政所部一度陷入困境,朝廷遂派陳政兄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施援。征途中,敏、敷病逝,陳政母魏敬攜孫陳元光“萬里提兵”領軍入閩。兩軍會合后,84姓將士平亂戍閩。儀鳳二年(677)陳元光奉詔代職,他平息嘯亂、奏置漳州、開辦學校、教化民眾、開荒墾田、開放港口、建設閩南,為建設漳州、推進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后人譽為“開漳圣王”。三是“三王”舉旗,義軍入閩的移民潮。唐末黃巢起義,各地義軍峰起。安徽壽州人王緒率眾攻取固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文武雙全,被召置軍中重用。在義軍南下轉戰中,因王緒殘暴,王潮兄弟與眾將計除王緒,后被推為首領。隨后,王潮率以光州固始籍為主的軍民5000余人共50姓入閩,揭開了固始移民建立閩國、“統治福建三十年,一境晏然”的又一恢弘篇章,使得河南固始對福建和東南沿海的影響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四是兩宋之際,宋元交戰的移民潮。北宋末年,“靖康南渡”,金兵入主中原。固始兩度為金兵所陷,縣無治所達75年。境內人煙稀疏,吏民多舉家南逃,因循先民南遷舊路,定向徙居閩地者,不在少數。此外,還有因官職遷調,游學經商,或投親靠友,南遷入閩者難以勝數。
  
    光州固始作為中原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與客家先民的形成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區歷次戰亂、朝代更迭而不斷南遷到閩、粵、贛交界區域的中原漢人。他們傳承著中原漢文化和傳統習俗,又吸取融合了居住地的文化內涵,逐漸形成客家民系。西晉永嘉年間,信陽原著人隨著大批南遷到信陽的中原河洛人一起,繼續南遷到閩、粵、贛區域,構成了南遷到贛南、閩西、粵北客家先民的主體。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的萬余名光州固始籍軍民,扎根閩南,對閩南人口的形成起了決定作用,成為閩南人。在他們的后裔中,也有不少因擴散到客家人聚集區而成為客家人,這在客家民系姓氏族譜中有明確反映,客家人和閩南人同一姓氏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堂號和郡望,都記載著隨陳元光或王審知入閩。相關研究表明,至少有60個姓氏客家族譜記有“秦漢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的字樣。客家姓氏,絕大多數根在中原。源于信陽的安、黃、賴、孫、潘、廖在客家姓氏中排名在前,還有一些光州固始郡望姓氏陳、林、王、鄭等。
  
    在歷次中原動蕩南遷的信陽移民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對后世影響最大,最為成功的是陳政、陳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審知兄弟組織的移民。唐代的這兩次信陽大移民對后世閩南粵北乃至整個福建、潮汕地區的歷史發展產生極其重大影響。首先,陳元光、王審知率眾南遷入閩,給蠻荒的閩越地區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他們對閩越的開發建設,使閩南的經濟文化、人口社會發展都快速趕上甚至超越了中原發展水平,成為后世歷代動亂時期中原人的避難地。其次,隨他們入閩的萬余將士,另有家眷不計其數,經過幾十代繁衍,逐漸形成閩南人主體,并且擴散到粵東北、臺灣和東南亞。其后裔大批渡海入臺,開發建設臺灣,使臺灣完全納入中華民族的發展軌道。尤其是成就了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和21年后施瑯將軍復臺統一,這兩位信陽“老鄉”先后從東南沿海武裝移民臺灣五萬人,其中多為當年信陽移民后裔,使信陽又成為臺灣眾多人的祖根地。據《臺灣源流》雜志主編林永安先生、編輯許明鎮先生編著的《臺灣百大姓源流》一書反映,隨陳政、陳元光入福建開漳的諸姓中有陳、張、李、王、吳、蔡、許等40姓后裔先后遷居臺灣。隨王潮入閩的諸姓中有12姓后裔先后遷居臺灣。再次,造就了大批的海外僑胞,改革開放前出國謀生的海外華人華僑有2000多萬。他們大部分出自閩粵,多使用閩南話、客家話和廣東話。唐代信陽兩次移民的后裔大量地移居海外,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海外華人華僑被稱為“唐人”。陳元光、王審知在閩南發展史上創造了兩個輝煌的時代,不僅給閩南人兩次打上了深深的“信陽根”的烙印,也使眾多臺灣人、客家人和海外僑胞,對光州固始懷有深深的“根”的情結。

    三、尋根聯誼——促進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紐帶
  
    翻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發展過程中的凝聚方式,都有自己心靈寄托和無限崇敬的圣地。但是,在全世界2000多個民族中,唯有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有著深厚的“根親”意識。他們不管走到世界各地,或聯誼結社,或續譜歸宗,炎黃子孫深厚濃郁的“根親”之情,世世代代在他們的血管中流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謁祖方興未艾。尋根,是追尋自己的血緣和血脈,提醒子子孫孫不要忘本;尋根,也是探尋浸染于己身的文化淵源,達到更深的自我認識。尋根的本質是民族的認同,體現了中華民族凝聚、團結、協作精神,尋根、謁祖、懇親不僅是炎黃子孫一種寄托和凝聚的方式,更是弘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創造美好未來的不竭動力。
  
    悠久的信陽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根親文化資源。全市十縣區有六個縣區有姓氏起源,源于信陽的姓氏大小二十多個。信陽是廣大閩南人、臺灣人和部分客家人的祖根地,也是眾多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祖根地。信陽人杰地靈,代有賢達,人文薈萃,從春秋戰國到清朝末年,最著名的歷史名人四十多位。信陽有民間姓氏宗親組織十八個,其中固始因南遷姓氏較多,有十三個姓氏宗親組織,他們大都既是姓氏宗親組織,也是本姓氏文化的研究組織。潢川的黃姓研究會對古黃國歷史、黃姓源流、黃姓的分衍遷徙和黃姓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編輯出版了《黃姓文化春修》。光州固始歷史上形成的姓氏起源大小有十二個之多(安、婁、潘、英、廖、甄、黃、蔣、寢、沈、孫、期),固始縣文史研究院聘請有多名研究固始人文、歷史、姓氏的著名專家、學者,創辦了《尋根文化》雜志,姓氏研究室編輯出版了《固始歷史姓氏》,不僅研究了源于固始的姓氏,而且對固始的歷史著姓、南遷姓氏和望族宗譜資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索。息縣賴氏研究會針對賴氏起源地有多種說法和賴、厲起源混淆的情況,同省內姓氏專家、學者一起共同進行了大量史料、遺址遺跡研究,論證編輯了《賴氏起源于息縣包信鎮》,取得了海內外賴氏宗親的一致認同。我們出版的《根在信陽》,初步整合展示了信陽根親文化資源,收錄了包括省內外姓氏專家、文史學者研究光州固始與閩臺淵源、源于信陽的姓氏、信陽的歷史名人等五十多篇文章,并配發了一百多幅各類圖片,是一部圖文并茂的研究信陽尋根文化叢書。這些工作都為閩粵臺澳以及海外華人尋根問祖細數根苗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近十多年來,閩臺同胞、海外僑胞不遠萬里,尋根謁祖,紛紛踏上信陽這片令他們世代為之眷戀的土地。先后有閩粵、臺港澳和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二十多個國家近50個姓氏宗親組織的尋根之旅,不顧山高水遠,奔向信陽的固始、潢川、息縣尋根謁祖。在“開漳圣王”陳元光祖祠,在閩王王審知故里,在燕子山施氏祖陵,在先民祖居地,他們虔誠掛起先祖的畫像,擺上精致的祭品,長跪不起……尊宗敬祖懷親之情令人動容。
  
    多年來,信陽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也積極走出去參與海內外各地政府部門、宗親社團、姓氏文化組織的尋根聯誼活動和尋根文化論壇,加強與東南沿海僑臺部門、尋根文化民間社團和研究部門的聯誼,努力實現尋根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對接。我們真誠地希望廣大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根在信陽、根在固始的海內外游子,回到故鄉尋根祭祖,參觀訪問,旅游考察,開展各種形式尋根聯誼活動,加強我們相互的交流與合作,攜手并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系中共信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固始網 2010-03-05 作者:宋效忠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第五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開幕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