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發現的3500年前商代古沉舟,歷經兩年的脫水浸漬處理后,日前順利“出浴”,邁出獨木舟保護的關鍵一步。
這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大、最完整的商代獨木舟,2009年7月發現于息縣城郊淮河西岸,舟長9.28米,最寬處0.78米,高0.6米。整個舟體由一圓木剖鑿而成,經測定其樹種為母生樹,系熱帶樹種,現江淮地區已經絕跡。
獨木舟出土后藏于信陽博物館,2012年開始實施脫水處理。據介紹,由于獨木舟沉于淮河水底幾千年,舟體絕對含水率普遍在200-300%之間,必須進行脫水處理,才能達到長期保護的目的。即用不同濃度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分別對古沉舟進行保濕和浸漬處理,相當于一次高科技“洗澡”。
主持該保護項目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陳家昌介紹,隨著現場脫水浸漬工作的完成,獨木舟保護邁出關鍵一步。接下來將繼續進行定型加固、修復補全、防霉殺菌及封護處理等,整個保護過程需5年以上時間,待完成全部保護過程,世人將能一窺古沉舟全貌。
商代獨木舟的發現對研究我國航運史以及當地古氣候、水上交通史、造船史、息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記者 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