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濱縣位于豫皖交界的淮河岸邊,自古就是淮河中上游一帶著名的水陸碼頭。明清以來,淮濱已成為豫南、皖北、鄂北三地經濟交流的重要樞紐,江南、中原、山陜的文化形態在此匯集融合,逐漸形成了淮濱地區以淮河干流文化為核心、船民文化為代表、個性鮮明的地方特色文化;礊I歌謠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孕育成長,用最樸實自然的語言,反映著當地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需求、愛恨立場。
淮濱歌謠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既有北方的豪放,又有江南的靈秀,是當地人民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從內容上可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以小曲小調居多,以喜慶、調笑內容見長,曲調平穩流暢,風格清新秀麗;礊I歌謠除表現生活情趣外,還包含了大量的地方歷史、文化、民俗信息。
“五色絨線都買齊,十指尖尖才把那鋼針拿。這些花草哥不愛,你那里不愛俺再重扎。”歌謠《十針扎》描寫的就是船家姑娘為情哥哥繡信物的情景,讓我們看到淮河船家兒女對美好愛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乖姐門前一座橋,有事無事走三遭。莫要走來莫要瞧……至死靈魂兒撲在你身上。”歌謠《乖姐門前一座橋》也是一首生活情趣非常濃厚的愛情歌謠,表達的主題是“我離不開你”,通篇給人以清新自然、詼諧親切的感覺,對唱的男女二人猶如就在讀者眼前。
在淮濱歌謠中,除這些清新婉約的作品外,也不乏粗獷直白的作品,比如“鼓戀鑼來鑼戀鞭,老龍戀海虎戀山。王公戀的是相國事,我戀燈哥真會玩。”感情直白毫不掩飾。由于淮河所處的地理區位特殊,南北兼容的文化特色在歌謠中有著突出的表現。
淮濱歌謠多以白描手法敘事,以比喻手法喻理,簡明洗練,生動明確。句式上生動活潑,不拘一格。一首歌謠中各段的句子數量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或多或少,形式上以“四季”“五更”“十二月”“對歌”為主;礊I歌謠不僅具有語言美和形式美,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
淮濱歌謠的傳承借助于共同的勞動、民間廟會、花會等多種文化形式開展。最近幾年來淮濱的專業和業余文藝工作者不斷學習淮濱歌謠的精華,創作出一批新的歌謠、歌詞和歌曲!栋税倮锘春訏旌訜簟贰缎≤囄琛贩謩e獲河南省民歌大賽三等獎和信陽市廣場舞大賽特等獎。
2012年,淮濱歌謠列入信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淮濱縣成立了“淮濱歌謠研究會”,對淮濱歌謠加以保護。在縣文化館設立淮濱歌謠研究辦公室,對淮濱歌謠進行收集整理建檔。目前,河南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人,市級傳承人15人,縣級傳承人45人,淮濱民間文藝協會中有116人是淮濱歌謠的研究者和愛好者。
淮濱歌謠雖然已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缺乏專項經費,淮濱歌謠專題研究已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此外,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又缺少必要的經費,迫切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進一步關心支持淮濱歌謠的延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