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根親文化節 高偉攝
第二屆根親文化節 高偉攝
第三屆根親文化節 高偉攝
人民網鄭州10月19日專電 (記者王玉興)由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主辦,河南省臺辦、河南省僑聯、信陽市人民政府和固始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唐人故里 • 閩臺祖地”第四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定于10月25日—27日在河南固始縣舉辦。
本屆根親文化節與前三屆相比,層次更高,內容更豐富。屆時,將有兩岸三地和國外500多名領導、專家學者、海內外王氏宗親代表、客商代表,新聞界朋友云集固始,共赴盛會。根親節為期三天,主要活動有:開幕式、海峽兩岸閩王文化交流活動儀式、大別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文化節招商引資項目簽約暨成果展、固閩臺根親書畫藝術研討與創作交流暨根親文化藝術創作大獎賽、群眾性根親文化展演、文化節根親文藝晚會等活動。
自2008年以來,固始縣連續成功舉辦了全國唯一以“唐人故里•閩臺祖地”為主題的四屆“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和三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2010年初,在省委盧展工書記傾情關注和殷切希望下,以打造“河南牌”根親文化節為載體,將“固始根親文化節”提升為“中原根親文化節”,站位全省高度,賦予根親文化更深刻的內涵,以根親文化對接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根親文化提升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邁出了更堅定、更快速的發展步伐。
根親文化節的連續成功舉辦,在海內外打響了“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品牌,拉緊了臺灣同胞、***僑胞與大陸、與固始的血脈親情紐帶,在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個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創造了“一縣辦國事”的奇跡。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在出席第二屆根親文化節時說:“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同文同種,血緣相通,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割裂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固始舉辦根親文化節,就是讓我們所有的中華兒女、龍的傳人,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更要知道自己將要往哪里去,知道我們的現在,創造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近年來,固始根親文化,引得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和大眾傳媒的熱切目光,贏得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根親文化工作應運而生,根親文化建設務實前行。
在辦好節會的同時,固始縣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設和完善了根親博物館、華夏根親博覽園、陳元光祖祠、王審知故居、番國故城遺址等,進一步豐富了根親歷史文化載體。根親文化在揚名固始的同時,還帶出了全國獨有的尋根經濟現象。
據統計,三屆“文化節”共簽約項目77個,合同金額達62億元;參加第一、二屆文化節的王氏、陳氏、李氏、何氏、施氏等眾多海內外宗親也都提出了引資協議或投資意向。臺灣慈濟慈善機構一次性捐款1100萬元人民幣,幫助縣高中實現異地重建,黃如論捐資300萬元建設固始根親博物館、出資2000多萬元建造江夏黃氏大宗祠,世界何氏宗親會投資2.5億元建設四星級國賓大酒店,香港方潤華先生先后捐資80萬元資助建設方集中學教學樓,福建河南商會會長、中岳秀峰集團公司董事長王銘義先生捐資3000萬元建設王審知紀念館;總投資12億元的精紡棉紗、投資4億元的河南捷盛達二期、投資1.2億元的年屠宰加工100萬頭生豬等大部分項目已經建設運營。
固始作為歷史上中原地區向閩、粵、贛尤其是閩地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固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南遷移民,其中較大規模的移民有四次共計100多姓一萬多人,特別是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建制和唐末王審知兄弟三人統一八閩大地影響最大。
歷史南遷的固始先民,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農耕文明,加速了我國東南邊陲的開發建設和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度;同時,也促進了徙居地人口的繁衍生息,大幅增長,后逐漸成為閩粵人口的主體。
臺灣地區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族譜上標示祖籍在“光州固始”。南遷的固始移民后裔,漸次播遷至臺灣、“南洋”及歐美各地。因此造就了“臺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親文化現象,固始因此成為眾多閩臺同胞、***僑胞、世界客屬的鄉關祖地,成為歐美和東南亞各地“唐人街”的血緣脈絡和歷史源頭。根在固始的閩臺同胞、***僑胞,把“光州固始”這個難忘的故土記憶,寫進家譜,刻進祠堂,融入世代延傳的血脈中。改革開放以來,眾多固始籍后裔不遠千里萬里,不懼千山萬水,不辭千辛萬苦,紛紛回歸故土,尋根謁祖,投資興業,回報祖地。(原標題:“唐人故里•閩臺祖地”第四屆固始根親文化節即將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