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筒產生年代較早,源于道教。鄲城原屬鹿邑,是道教的發源地,道家為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就廣收門徒,傳經布道,所用宣傳工具就是道情筒,至今藝人所流傳的排行論輩也是按道情序列的,如“道德通(同)玄、靜,正(鎮)、乾(長)、守(壽)、太(泰)、清……”等,第一字就突出了“道”字,排下去的字,又多有道教的意味。道情筒流傳很廣,明清間已成為全國性的曲種,從藝人們傳說和史書記載可以斷定,道情筒經歷上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
鄲城道情筒是一種說唱并舉的演唱形式,多是單獨,或是夫妻、師徒、父子一起演出。演唱時以唱為主:使用臥嗓(沙啞腔)、立嗓、鄉音土韻、夾有少量的說白。書目主要有:《三國志》、《楊家將》、《小八義》、《關云長月夜盤貂蟬》、《陳元打擂》、《說唐》等。
鄲城曲藝道情樂器簡單,一根道情,一副簡板,攜帶極為方便,演唱內容多是師徒口傳的傳統劇目,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多少年來,聽道情書一直是當地群眾主要的娛樂形式之一,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