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木版年畫”技藝始于清朝,傳承七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作品以豫東為主要陣地,并遠銷河北、山西、安徽等省市。創始人張佳喻,生于乾隆46年(1781年),15歲學習木版年畫技藝,熟練掌握鉤描、刻板、印刷技術。后自立門號“志遠長”,以制作銷售木版年畫謀生。張佳喻刻工縝密,古樸雅拙,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作品多以“灶王”、“門神”、“菩薩”、“玉皇”等為題材,期間張佳喻將所學技藝傳授兒子并十多個弟子。張佳喻去世后,由第二代傳人張若林及十多名弟子經營著“志遠長”。張若林繪刻穩健、制作精細,在繼承父親技藝的同時,將題材擴大,以戲曲故事與小說題材見長,代表作《空城計》、《搖錢樹》等。后周家口木版年畫技藝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人的不斷完善和改進,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工藝。達到了構圖完整、飽滿、均稱;造型夸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的效果,并能完全掌握鉤描、刻板、印刷全套傳統工序,作品內容豐富,工藝精湛。改革開放后,周家口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抓住機遇,一度蕭條的木版年畫技藝枯木逢春,重新投入經營。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