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陰歷二月二到三月三,在故鄉淮陽太昊陵古廟會上,隨處可見泥塑玩具——“泥泥狗”的叫賣聲;隨處可見筐筐籃籃,黑底色花色彩的“泥泥狗”的銷售攤點。“泥 泥狗”被譽為古代圖騰“活化石”,它著色古樸,造型奇特,浸潤著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體現我國古老的民族習俗,也是四方游客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泥泥狗”名字的由來,是與我們的祖先太昊伏羲氏息息相關。《君治》里說:“伏伏羲“豢 養犧牲,伏牛乘馬。”可見,太昊伏羲氏開創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畜牧 業的先河。在那個時代,狗可能早被馴養,為人報警守戶,幫人放牧牛羊。當時的先民認為:狗是天帝派到人間守護萬物生靈的圣物,是人和畜的保護神。這種觀念,反映在先民的文化習俗里,就是對狗的崇拜,并形成以狗為圖騰的部落文化。后來,在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中,“狗圖騰”的部落文化匯入龍圖騰的氏族集團。但“泥泥狗”作為圖騰的崇拜物,卻一代一代流傳至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的又一有力佐證吧。
太昊陵廟會上的“泥泥狗”,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應有盡有:如兩頭狗、雙頭燕、獨角羊、雙頭馬、小泥鱉、歪嘴斑鳩、猴頭燕、多角獸、草帽老虎等等。
這“泥泥狗“的造型,古樸而夸張,以黑顏色為底色,以其他顏色為襯色,線條流暢,顯示粗獷而簡約的風格。許多“泥泥狗”的題材竟和古代文化經典《山海 經》里的記載相一致,如五彩鳥、人面猴、雙頭鳳、九頭獸等等。這顯然保留了遠古圖騰崇拜物的種種痕跡,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代先民文化的精華。
春風和暖、柳芽嫩綠的二月,是中原農村趕廟會的季節。二月的農事,還不太繁忙;二月的大地,萬象更新。在這個季節,趕廟會的人們寄托對豐收的祝愿,寄托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趕會歸來的人,按鄉間習俗,稱之為“老齋公”。在鄉路上,在村頭上,故鄉有攔截“老齋公”的習俗。孩子們常常圍著素不相識的“老齋公”,又蹦又跳唱著春天的歌謠:“老齋公呀你別走,給俺花饃泥泥狗。”被攔的中年人或老年人,都是慈眉善目,笑容滿面,圍著他的孩子們又張著手齊聲唱到:“老齋公呀你別笑,不給泥泥狗你走不掉呀。”被稱為“老齋公”的中老年漢子常常把在廟會上新買的大把大把的“泥泥狗”,撒向歡笑的孩子。撒向春意盎然的村莊,撒向春天的大地……
“泥泥狗”大都是有孔的,可吹,音圓潤,聲悠揚。當年戴紅領巾的我們,在春天的曠野,一起吹奏“泥泥狗”,該是令人難忘的一景吧。【原標題:談談“泥泥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