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宮位于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nèi),始建于漢代,興盛于唐宋。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傳道講學(xué)的紀念性建筑群。目前的明道宮景區(qū)是依照清光緒縣志記載,于二零零四年恢復(fù)重建的,由“伊人宛在坊”,“升仙橋”、“猶龍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臺”、等建筑組成,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嚴謹,內(nèi)涵豐富。
老君臺位于鹿邑縣城內(nèi),原名升仙臺,傳是老子修道成仙飛升的地方,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追封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改名為老君臺至今。現(xiàn)臺高13米,臺上面積706平方米,全臺以古式大磚壘砌,臺上環(huán)筑70厘米高的圍墻,臺中央有正殿3間,東西各有一間配殿,山門下有三十三級臺階,象征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三十三層青天。老君臺是唐代明道宮院的一部分,在明道宮院正北端,明道宮是老子生前傳授道學(xué)的地方,唐名紫極宮,天寶二年為太清壇,宋真宗將謁太清宮,賜真源行宮名曰“奉元齋”。于迎喜殿朝謁禮畢,復(fù)改名曰“明道”。在明道宮的中軸線上有唐代建筑明道宮、宋代建筑迎喜殿,往南為文昌宮、山門、萬教之祖牌坊等,兩側(cè)有廊房。宮外四周湖水縈回,蘆山柳岸,鶴汀鳧渚,漁舟唱晚;宮內(nèi)香煙繚繞,墓鼓晨鐘,綠波騰紫氣,白云繞翠柏,一片碧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明道宮,宋末毀于兵,元大德年間復(fù)建,清康熙年間,又重修明道宮,筑“猶龍堤”并建坊于堤前。明道宮院東西兩側(cè)有“天齊廟”、“三官臺”、“孔子問禮處”、“陳摶隱居處”等建筑遺跡。老君臺景區(qū),展現(xiàn)給游客的是一個真實的、凡人式的老子李耳。在這里,老子有出生、研習、教授等正常人的凡人活動,有老子誕生、老子牧牛、老子趕山、老子燒磚、老子飛升、老子化胡、老子西去等種種傳說,為鹿邑所獨有。全國其它地方紀念老子的古跡,特別是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后,道家的宮觀無不尊崇老子,以太上老君、三清、玄元等等命名的宮觀殿堂比比皆是,甚至于整個山川都以老子的傳說來命名,如伏牛山、老君山、三清山等,在那里游客只能看到神話了的老子。2006年重新建成明道宮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