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祭典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及民間祭祀活動。伏羲是漢文明創始人,他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昌盛的根基。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的功績,后人修建了伏羲廟,并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 太昊伏羲祭奠主要包括甘肅省天水市的公祭伏羲大典、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伏羲陵祭祀等。
2006年5月20日,太昊伏羲祭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昊伏羲氏陵廟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因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陵祭祀簡介: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都要在河南省 淮陽縣的太昊陵舉辦朝祖進香祭典。祭典活動舉行期間,也舉行廟會,歷時月余,不過最熱鬧的還是二月初十至二月二十的10天,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的3天,可說是祭典的最高峰,逛會的人群摩肩接踵,萬頭攢動,每天可達二十余萬人。
淮陽太昊伏羲陵祭祀的起源:據《陳州太昊陵廟會概況》一書所言,應始于趙宗以后。廟會的影響范圍除河南外,還擴展到安徽、山東、河北等省數十個縣(市)。會場方圓約一平方公里,百業雜陳,各行俱備,而以祭祖為核心內容。廟會上出售的"泥泥狗"等泥制玩具,被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真圖騰"、"活化石"。還有“布老虎”源自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反映了華夏子孫對人祖伏羲和女媧的懷念與敬仰,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廣大勞動人民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審美興趣轉化為可觀可感的文化形態融入祭典期間的廟會活動之中,形成了特定的儀式。它所包括的祭祀性和俗性樂舞、具有"勸善"意義的"守宮說唱"、保留著人類童年意識的漢族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等,由此造成人祖廟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