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位普通農民,卻自費建報刊亭為鄉親們提供三農資訊;他不是城市白領,卻也時常用微博記錄“身邊感動”,并且他的粉絲已達644人。他就是被大家譽為“鄉村文化哥”的商水縣巴村鎮四里行政村村民舒愛民。
□晚報記者 馬治衛 文/圖
閱讀提示
今年38歲的舒愛民,是商水縣巴村鎮四里行政村人。由于他常用微博記錄“身邊的感動”,因此被當地村民稱為“鄉村文化哥”。昨日,記者慕名采訪了這位樸實的農村漢子。
1992年,高中畢業后回家務農的舒愛民當上了村干部,在此期間,他深感當地村民文化生活的單調、信息的匱乏:許多村民想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但苦于不了解市場行情,信息閉塞,致富路徑不寬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0年,深思熟慮后,舒愛民拿出多年積攢的4萬多元錢,買來電腦、打印機,并自費訂閱了《周口晚報》等報刊。經過一番籌備,一個由舒愛民出資,免費為周圍群眾提供致富信息的報刊亭在巴村鎮最繁華的十字路口“誕生”了。該報刊亭不僅提供“三農”資訊,還可以查詢致富信息、解答婚姻難題、宣傳法律常識……
就這樣,舒愛民借助網絡和報刊亭服務群眾的同時,也贏得了“鄉村文化哥”的美名。
在上網幫村民查詢致富信息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舒愛民開始與微博結緣,并且萌生了開通微博,用以記錄“身邊感動”的想法。有一次,舒愛民去當地派出所辦事,發現戶籍民警秦成熱情地為群眾端茶倒水、解難答疑,他很是感動,很快就在自己的微博里表揚了秦成。
隨著該條微博的快速轉發,秦成一時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并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于是,一篇《微博里的好人:秦成》見諸媒體。舒愛民也因此成了當地的“名人”。此后,看微博、寫微博成為舒愛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昨日上午,記者趕到巴村鎮見到舒愛民時,他正在報刊亭里寫博文。記者發現,他寫的微博既有身邊的凡人瑣事,也有感人瞬間,還有不少致富信息。目前,舒愛民的微博粉絲已達 644 人。“我的鴨蛋以前銷路不暢,讓他幫我在微博上發布消息后,訂單紛至沓來。”做鴨蛋生意的王東堂感慨地說:“多虧舒愛民幫我發了個微博,可幫了我的大忙。”
“如今,村民都忙著掙錢哩,他還在那兒忙微博的事!”自從舒愛民開建報刊亭,就有許多人對其熱心幫助鄉鄰的舉動不理解。有人說他“另類”,有人說他“多管閑事”,有人說他“不務正業”……
舒愛民說,聽到鄉親們的議論,他也動搖過,感覺自己做事有點“吃力不討好”。但有一次,在附近做板材生意的黨老板因產品銷路不暢,便找到舒愛民,請他幫忙出主意。后來舒愛民在微博上發布該條消息后,很快引起了許多博友的關注,黨老板不久便走出了生意上的困境。這件事讓舒愛民深感欣慰,他認為,只要能幫人解決困難,即使遭受一些非議也沒什么大不了!
“我現在借助報刊亭賣點日用百貨,又代理了某通訊公司的辦號、繳費業務,基本上能達到收支平衡。”舒愛民說:“只要我認準的事就會一做到底。【原標題:“鄉村文化哥”微博記錄“身邊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