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周口

忠誠守護那些“破盆子破罐子”——走近我市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

2014/2/24 8:58:42 點擊數: 【字體:

忠誠守護那些“破盆子破罐子”——走近我市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
陳金山在打掃圣水廟衛生
忠誠守護那些“破盆子破罐子”——走近我市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
趙一明查看自制的甲骨文骨板
 核心提示

  業余文物保護員是文物保護戰線不可缺失的生力軍。我市的這支隊伍自創建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如今已有持證業余文物保護員近500人。他們政治過硬,思想可靠,熱愛文物保護事業,對文物保護有著強烈責任感。長年累月,他們默默守護著各類文物遺址,守護著當地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無私無畏,任勞任怨。如今,他們的執著與奉獻得到肯定。日前,我市5人被省文物局表彰為“2009年度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他們分別是鄲城縣寧平鎮大趙行政村小張莊村民趙一明,鹿邑縣穆店鄉小薛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陳金山,商水縣平店二中教師付海水,太康縣供銷社退休干部江友良,淮陽縣城市居民丁克蘭。

  為了展現他們癡心守護那些“破盆子破罐子”的甘于奉獻精神,近日本報記者走近這些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感受他們的精神境界。

  付海水:

  保護文物

  癡心不改

  □晚報記者 王俊祥

  付海水,在周口師范學院上學時就對周口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周口晚報》帶動下,他對搜集和研究周口人文歷史和民風民俗格外認真細致,并在《周口晚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為記錄和研究周口當地文化留下了豐富的史料記載。

  市文化局文物科工作人員說,2002年,在周口師范學院畢業后,付海水任教于歷史文化豐厚的商水平店二中。平店二中周圍是白塔古寺的柏林、廊房和碑刻。在商水縣文物管理所領導的影響下,付海水對當地文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付海水說,文物是當地文化和民俗的有力見證,是當地文化的活化石。為此,他開始把對當地的文化搜集研究與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結合起來。出于對當地文化的熱愛和責任,他萌生了宣傳文物保護、拯救瀕臨滅絕文化的想法。隨后,付海水與當地文物部門取得聯系,向他們請教一些文物保護和文物研究的知識,并向他們提供一些重要的文物信息。

  付海水憑借平時對文物知識的積累和研究,培養出一種對文化和文物的敏銳意識。憑借這種意識,他發現了遺棄在平店鄉胡廟村村口的清代功德碑,并立刻向文物部門匯報,為文物部門取得了第一手資料。他在工作期間得知白塔寺挖掘出兩款重要文物后,就苦口婆心地勸說眾人保護好文物,并及時向文物保護部門匯報情況,確保了文物安全交付。

  付海水說,知識和熱情是發現和保護文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對文化和文物的責任感,是做一名業余文物保護員的先決條件。今后,他將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去發現有價值的文物,用對文化和文物的責任感去宣傳文物保護,并身體力行地進行文物保護。

  陳金山:挨家拜訪找回文物

  □晚報記者 侯國防 文/圖

  他,既是一位村支書,又是一位文物保護員。為保護好文物,他傾注大量心血組織群眾捐資、完善景點設施、維修景點廟宇、維護環境衛生。這位熱心保護文物的人就是河南省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鹿邑縣穆店鄉小薛行政村村支書陳金山。

  陳金山今年61歲,家住距縣城15公里的小薛行政村圣水廟村。據史料記載和民間相傳,圣水廟村原名黃花村,村內有1眼磚井。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打北京途經黃花村時,方圓幾里的坑塘和井里面的水用盡,水源奇缺,但唯有黃花村的這眼井水越取越旺。為此,這眼井被封為圣水井。為紀念這眼水井,后人就修建廟宇,起名圣水廟。

  2006年4月,陳金山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就與村兩委班子研究如何開發景點及保護文物。經現場察看,陳金山發現景點內的東大殿年久失修,還有幾座后建的廟宇墻壁成塊脫落。為此,他積極帶頭,與其他村干部一起組織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員捐款,共募集捐款1.4萬多元,之后請來民工對景點內的房屋進行維修,并對院內進行綠化。

  文革期間,一些群眾把拆掉的青磚龍、青磚鳳、獅子、殘碑等搬回家中,多年來無人問津。為保護好這些文物,陳金山帶領村干部逐家逐戶做工作,把那些文物全部找回,放在廟內保護起來。

  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及初三、六、九是圣水廟大會,前來趕廟會的人很多。其間的每天早晨,陳金山都會早早起床,與廟主陳利欽一起打開大門,打掃院內衛生,清擦文物上的灰塵,修剪苗木,拔除院內雜草。同時,他們為香客免費供應茶水,提供優質服務。

  去年12月,一場大雪過后,厚厚的積雪壓斷了廟內的松柏枝頭,地面上的積雪凍成了冰。因第二天就是廟會,為防止趕廟會的群眾滑倒,陳金山通過行政村的大喇叭動員全村干群到廟內義務打掃積雪,僅一個上午,就把積雪打掃干凈。

  談及今后的打算,陳金山告訴記者說,他們準備多方籌資,恢復重建廟宇,同時積極向上級申請批準圣水廟為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提高圣水廟的知名度,讓這一文物景觀得到更好的保護。

  線索提供 張卜山

  丁克蘭:守護漢墓15年

  □晚報記者  杜欣

  今年40歲的丁克蘭是個弱小女子,從25歲開始就義務守護著位于淮陽縣城北關的東漢陳王劉崇墓。15年一晃而過,如今,她依然堅守著當初的諾言:“我一定會看好它,絕不讓一件文物流失。”

  據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同志介紹,淮陽境內古代文物、遺址很多,劉崇墓是1987年淮陽縣紗廠擴建時發現,1988年11月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發掘,是河南省考古發掘的漢代磚石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我25歲時,就守著這片漢墓了,主墓室有石門、石棺。此墓早年多次被盜,珍貴文物多數被盜走,但劫后余存的文物仍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不少文物在中原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墓主人的衣飾為銀縷玉衣,由2000余片玉片編綴而成。玉衣是漢代皇帝和上層貴族死時使用的殮服,分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皇帝、皇后用金縷玉衣,諸侯王等用銀縷玉衣,大貴人等用銅縷玉衣。此墓銀縷玉衣玉片多為水蒼玉,有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及半圓形等10余種。玉片的邊緣較薄,四邊角各有小孔用銀線編綴,故稱銀縷玉衣。2006年6月東漢陳王劉崇墓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克蘭說起這處遺跡如數家珍。

  一名弱女子怎么會與漢墓結緣?丁克蘭說,她從紗廠下崗后一直沒找到工作,一次到漢墓閑玩時,她對當地的文物和文物保護有了初步認識,并決定當一名業余文物保護員,防止這里的漢墓群再被盜掘。

  去年夏天的一個傍晚,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個不停。丁克蘭想到這么大的雨水,很可能從墓門往里灌水,她立即披上雨衣,拿起鐵锨往漢墓跑去。大雨中,她不停地往外排水,奮戰了1個多小時,雨停了,水被擋住了,丁克蘭才放心地回家。

  這些年來,丁克蘭與破壞文物者的交手,一直令家人格外擔心她的安全。去年3月26日凌晨,丁克蘭在北關油坊莊東南角漢墓群附近查看時,發現一名男子正在那里取土,她立即上前制止,對方不服,雙方相持不下。丁克蘭絕不讓步,通過耐心勸說,男子不得不把車上裝好的土又卸到原來位置,地下墓群得到保護。

  趙一明:

  我愛文物

  樂在其中

  □晚報記者 徐松 文/圖

  “當你開始喜愛文物的時候,你愛的便不是文物了,那是歷史;當你開始研究文物的時候,你想研究的也已不是文物了,而是文物背后的人物。我已經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隨文物漂流,我無怨無悔。”這就是被同行稱為“文物活電腦”的河南省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趙一明對文物的看法。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鄲城縣寧平鎮大趙行政村小張莊村, 發現趙一明家在村外,與村子相隔數百米。他家的院墻是用樹枝扎起來的籬笆墻,院內有3間破瓦房和1間簡陋的廚房。趙一明聽說記者來了,立即從屋里跑出來開門。記者進屋后驚訝地發現,3間屋內除了一張床外,各個角落都堆滿了瓶瓶罐罐和磚頭瓦片。趙一明說:“這里的碎片記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

  1979年全國文物普查時,趙一明才5歲,當時他就迷上了考古專家手中那些與現代物品有所不同的古物器具。他特別喜歡聽考古人員講古物背后的故事。到初中二年級時,這個在眾人眼中“怪癖”的孩子棄學了。由于不滿足書本上講的文物歷史,他便自行購買閱讀相關文物書籍,并隨父親走南闖北逛文物市場,參觀全國各地文物館。婚后,趙一明讓妻子帶著孩子在阜陽做服裝生意,他自己則堅持跟著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幫忙調查和鉆探遺址、墓葬、窯址等。至今,他還戴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的太陽帽。如今趙一明在鄲城縣乃至全國文物界都小有名氣,許多同行稱他為“文物活電腦”。隨便拿起一件文物,他便知道它的年代、質構,甚至是使用這件文物的人物背景等。

  30多年來,趙一明對文物可謂到了癡的地步,無論是全國文物普查,還是省、市、縣文物收集,他都參加。目前,他個人收集的文物至少有3000件,而且他把每一件文物都圖文并茂地作了注解,詳細到年代、使用人物、文物質構等。另外,在愛人幫助下,他整理出了150萬字的《文物全考》。

  趙一明喜歡文物,并不是因為文物的經濟價值,而是為了文物的收藏。記者在趙一明家看到,明明是家產萬“罐”的趙一明,他一件也不賣,而只為國家收藏、幫助國家收藏。

  江友良:呵護文物不停歇

  □晚報記者 張洪濤

  6年前,他放棄去鄭州安度晚年的機會,和老伴一起搬到文廟居住;6年來,他堅持每天打掃衛生、充當義務講解員,風雨無阻地守護文廟;6年后,他被河南省文物局評為“2009年度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他就是60歲的太康縣城關鎮居民江友良。

  據《太康縣志》記載:太康文廟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崇禎15年(1642年)毀于兵燹,清順治5年(1648年)重建,康熙6年(1667年),民國23年(1934年)兩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曾維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和文廟結緣并非偶然!”江友良介紹說,年幼時,他經常和伙伴們在文廟內玩耍。工作后,每天上下班路過文廟時,他都會不經意地往文廟內瞥上一眼。退休后,他經常來文廟晨練。漸漸地,文廟的一草一木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4年,退休后的江友良看到文廟無人看守,經常滿地灰塵無人打掃,遂拒絕跟隨兒女到鄭州安度晚年,主動與太康縣文化館取得聯系,表示愿意負責打掃文廟的衛生,保護文廟的設施。得到領導同意后,江友良就和老伴一起在文廟內的空地上自費蓋了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精心看守起文廟。

  江友良說,每天早起,他都會拿起掃帚打掃文廟里的衛生,收拾干凈文廟的每一個角落。一些游客來文廟參觀時,他就憑著自己知道的一些關于文廟的知識給游客講解。

  6年如一日,長期堅持看護文廟,天天打掃衛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可江友良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幾年來,由于長期打掃衛生,他的身體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樣做既豐富了他的老年生活,又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可說是一舉兩得。【原標題:忠誠守護那些“破盆子破罐子”——走近我市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2010年4月2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鹿邑保安自愿當人質換下被劫持女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