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周口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周口

洛陽有個唐三彩咱沈丘有個青三彩

2013/4/10 16:49:26 點擊數: 【字體:

洛陽有個唐三彩咱沈丘有個青三彩
精美的青三彩展品

    □晚報記者  朱保彰  文/圖

  沈丘青三彩,又稱剔花彩陶,因在國內僅留存于沈丘縣石槽鄉的龔寨村(“龔寨窯”)。沈丘青三彩始于隋唐,興于宋元明清,在民國期間衰落,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燒制中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燒制工藝非常繁雜,經窯變的青彩堪稱一絕。從去年開始,沈丘縣致力于青三彩的發掘和燒制,不少藝術品一經面世,其藝術價值令人嘆為觀止。目前,沈丘青三彩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久遠的民間工藝

  近日,帶著對沈丘青三彩的神往,記者到沈丘縣探尋青三彩的形成、發掘、燒制工藝、老工匠的精湛藝術以及古今青三彩的風采。在一排排精美的青三彩展品前,記者仿佛穿越到了1300多年前。

  青三彩緣何起源于沈丘縣的龔寨村?記者通過對龔寨村十多名老工匠的走訪,探訪到了其中的奧秘。

  沈丘縣石槽鄉龔寨村位于沙河南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時期龔寨窯采用的陶土是取自當地的膠泥,窯工又稱之為“黃河淤”,即黃河泛濫后沉積下來的黃色粘土。黃膠泥又有大、小膠泥之分,黃河泛濫之前的粘土稱為小膠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盤、盞等造型簡單的陶器;黃河泛濫以后波及的地方,沉積的粘土稱為大膠歲的泥,其性軟,可塑性較強,能制作造型較為復雜的陶器。

  記者來到龔寨村采訪期間,看見青三彩的第三代傳承人——92歲的王學之老人一邊認真查看新出窯的青三彩毛坯,一邊津津有味地聽著戲曲《鍘美案》。王學之說:“這《鍘美案》和青三彩有很深的淵源,先前不少青三彩的圖案都采用鍘美案里面的人物,戲劇與民間工藝有著一脈相承的延續性。”王學之還告訴記者,青三彩的制作技藝屬于他們王氏家族所獨有,傳男不傳女,也不傳外姓人。在制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制作過程,然后靠自己摸索和悟性的高低,當制作出來的青三彩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據說,學成這門技藝,最少也需要3年時間。因此,掌握這項技藝的人不多。由于時代久遠,王氏家譜、陶瓷圖錄被毀殆盡,成為永遠的遺憾。

  王學之回憶,他的師爺是著名畫家王仲,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間,他的師傅是王西九,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間,他們都是燒制青三彩的頂尖工匠。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受歷史的影響,在上世紀90年代,龔寨窯就只燒造單色實用器。當時,沈丘縣收藏協會主席胡金貴出于對傳統藝術的熱愛,拜王學之為師學習此項技藝。起初王學之老人為尊重祖訓,如何都不肯傳授,但眼看家傳的技藝要失傳了,最后只好把這項技藝破例傳給了外姓人胡金貴。此后胡金貴又把此項技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胡金貴現為青三彩第四代傳承人,其兒子胡隆禎為第五代傳承人。

  揭開神秘面紗

  據悉,青三彩就是陶制品上紅黃綠3種顏色,其中紅色和黃色是由土質燒變的色彩,而綠色則是窯變的色彩,很是神奇。沈丘青三彩,從選土、篩土、過濾土,到揉泥、潤泥、制坯、成型、刻畫、燒制、窯變、上釉、出彩大概有20多道工序,制作過程相當復雜。首先要選好土,再進行水過濾,一直到制成毛坯,工藝流程都很講究。尤其是燒制過程更為繁瑣,土質選用膠泥土和黑土兩種,黑土燒制出來時是褐紅色的,膠泥土燒制出來是黃白色的,燒制時用青石點化,經窯變青石變成了綠色。在燒制時先是除潮,然后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后可以釉燒,即涂以含鉛、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沈丘青三彩。沈丘青三彩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

  沈丘青三彩的第四代傳承人胡金貴稱,沈丘青三彩從古至今經歷了4個時期:初始期是從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嚴格地說,那時的陶器不能稱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燒陶。由于缺乏生產工具,先民們只能用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揉泥作料,盤泥造型,用柴草低溫燒制出沒有釉彩的素燒陶;用泥條盤筑而成的陶器,自然形成的條紋便成為獨具美感的裝飾紋樣。剔花期是在隋唐五代時期。那時,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陶輪,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于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鐵簽或竹簽刻畫花鳥魚蟲于胎面,再施鉛土諸釉,晾干并置于窯內,柴火燒三四天,即得晶瑩三色彩陶。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剔花陶;陶胎窯燒后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在沈丘曾發現唐初的刻花青三彩陶片、青三彩香爐等。刻畫期是在宋元明清時期,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首先,文人畫家王仲參與設計,他的花鳥畫功力深厚,為花鳥類圖增添了文人氣息,諸如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成為傳世作品《鍘美案》;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延續至今。其裝飾技法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針代筆,剔、刻、刮并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彩陶沈丘剔花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傳統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本地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第四個時期是從民國至今。民國初年基本保持清朝的水平,建國后龔寨村還有七座窯,還生產工藝彩陶。“文革時期”主要生產罐子、燭臺等生活用陶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陸續停燒。只有少許工匠還燒制燭臺、鹽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2008年,沈丘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民間美術普查,沈丘青三彩首次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該縣宣傳部領導的重視,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考察、論證,并拍攝了專題片在電視臺播放,進行開發保護。

  珍稀工藝亟待發掘 

  沈丘青三彩屬于漢族民間美術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沈丘青三彩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征的決定因素有兩點。一是源自于這里的民間風俗。“陶”有“掏”之諧音,“圓”有“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新中國成立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牡丹象征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余之意,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圓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制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據負責開發和挖掘青三彩的沈丘縣文聯主席介紹,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沈丘青三彩,讓青三彩重現當時的輝煌,沈丘縣高度重視這一稀有工藝的發掘和保護工作。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已有一座青三彩窯、20多名專業工匠,從去年開始已燒出了4批青三彩,一批比一批成熟。下一步,沈丘縣擬在中華槐園東側建設占地30多畝的“青三彩苑”,集燒制、展覽、研發等于一體,把散落在民間的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征集起來,集中展示。同時建立青三彩傳承人培訓基地,聘請“龔寨窯”的老窯工為老師,招收50名左右的年輕人作為學徒,以老帶幼,讓年輕人成為未來的技術骨干。

  目前,隨著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旅游,需要大規模地修復、重建古建筑,因此對仿古建筑陶瓷類構件的需求量很大,特別是屋脊的龍頭、獸首的裝飾物需求量大,但是仿古建筑構件是名窯不生產,小窯生產不了的。因此,該縣將開發出青三彩系列的古建筑構建和歷史名人的雕像。該縣正在加緊收集、挖掘、整理青三彩文化,讓青三彩走出國門。【原標題:洛陽有個唐三彩咱沈丘有個青三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2012年6月1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