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情煉藝花自香--張海
2014/7/25 11:03: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陳丹青曾說自己“悶騷”,意思是,他整天寫文章,到處演講,接受訪談,忙得不可開交,完全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于是,有人批評說,作為一個畫家,首先得畫畫。陳丹青解釋說,“公知”只是外在的一面,他是“悶騷”型的,暗自畫了很多畫。與之相似,寶平也屬于“悶騷”。他在書協工作多年,勤奮踏實,跟著各位領導、老師,歷練得成熟、穩健,做事有板有眼,有分有寸。協調、服務的工作,接二連三,沒有清閑過,真成了“公仆”。但背地里,又狠下功夫臨帖、創作。他的書法與他的為人、工作風格一樣,不張揚,不求一鳴驚人,只求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時日既久,面目清晰了、內涵豐富了、風格突顯了,漸漸被書壇接受、認可、贊賞,成為河南乃至全國優秀的青年書法家之一,可以說是功到自然成,順理成章。
寶平的書法創作,較好地處理了博與約、雜多與統一的關系。
所謂博與約,指寶平五體皆有涉獵,而以行書為主攻方向。雖然與寶平很熟悉,但過去只是零星地見他的作品,而且主要是行書。前幾年,寶平與幾個青年書法家聯合辦了一個展覽,除了常見的行書外,還拿出了楷書和章草。寶平的楷書,主要學習褚遂良,我看了很親切。其實,褚遂良本來也是碑派書法家,后來又轉學王羲之,碑帖兼融,所以他既能平正嚴謹,又筆致多變,后世書法家,包括顏真卿、米芾在內,都是學褚起家的。褚遂良被稱為“廣大教化主”,是有道理的。寶平楷書學褚,對他書法的整體風貌,起著基調的作用。寶平的章草寫得應規入矩,文質彬彬。章草是建立在隸書基礎上的草體,古味濃郁,同時也是今草、行書乃至楷書的源頭。行草書如果不吸收章草的因素,就會顯得淺近,如果吸收章草的因素,就會顯得古雅。這是我的學書體會,也是被歷代大家的實踐證明過了的。后來我還看到過寶平的隸書作品。隸書不是他的主攻方向,他下的功夫不算深,但也能較好地把握基本筆法、結構,而且體現了一定的漢隸精神。近年來,帖學盛行,我自己的創作,算是以碑為主的,但也同時學帖,吸收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技術手段。但是,我在不同的場合也說過,不論你以什么書體為主攻方向,都應學點篆隸,篆隸書是書法精神的源頭,也是技法的源頭,我們必須溯源篆隸,并融入當代審美,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寶平在博這一方面,下的功夫不少,這為他專擅行書,打下了基礎。同時,他能夠把各種書體統一在一個風格體系內,保持著清爽矯健的風格。
寶平的行書,以米芾、王鐸為基礎。與專學一家一體,常常會出現單調的情況不同,他博涉多優,增加了作品的內涵。即使在行書一體之內,寶平也有多角度的探索和多種有意識的調整。寶平的日常工作,要與很多老師、朋友接觸,學到了許多東西,奠定了創作基礎。在用筆上,他以中鋒為主,裹鋒澀進,入紙三分。雖然帖派講究中側互見,即中即側,但在大尺幅、大字作品中,如果過多地運用側鋒,就會嬌嬈有余而骨力不足。寶平以中鋒為主的同時,還較多地使用了提按衄挫,水乳交融地結合了碑帖之長。在結構上,他雖然立足于米芾、王鐸,但因多用平正之勢,減弱了米芾、王鐸的跳躑動蕩之感。另外,他有意識地采用類似于顏體的中宮寬闊的結字方法,使字的體勢更加堂堂正正,不局促、不扭捏。在章法上,他也不做過多的經營,從而,寶平的行書,傳達的是中正、平和、清雋、矯健的審美意境。他的作品在法度的約束內縱情揮灑。他能守得住,不追時尚,不耍小聰明,而逐漸豐富作品的內涵,即不斷豐富作品的技術因素和精神內蘊,這種不自欺、不欺人的創作態度,終究也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贊賞。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寶平不追時尚,但他很留心當代行草書創作前沿的。特別是對一些創作新銳的關注,有時寶平注意他們、研究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多大名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中青年書法家,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寶平的眼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凡是優秀的東西,都可以拿來我用。
所以,我認為寶平的創作態度,可以歸納為“謙遜、明智、勤勉、務實”幾個關健詞。寶平畢竟還年輕,要走的路還很漫長。我建議寶平以后不僅要繼續努力臨習、創作,也要涉獵書法理論和相關的文史領域。書法家不一定是理論家,但要成為大家,必須有書學理論作支撐。即使書法創作本身,也要進一步豐富深化,創作中既要注意整體,而各個環節也要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做到“法備意足”。持之以恒,一定會攀得更高,飛得更遠。
作者:張 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書法網(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