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為豫劇《天職》劇照
中國百姓歷來有一種清官情結,直接體現于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的清官戲,無論是包公系列的《秦香蓮》、《鍘包勉》,還是寇準系列的《潘楊訟》、《寇準背靴》,或是海瑞系列的《大紅袍》、《海瑞背纖》等,無不體現民眾對于清官、公正、廉明的渴求與期盼。以前常聽戲劇學家說,愛情是戲劇永恒的主題。這是沒有異議的。而作為一名歷史學者,通過對中外歷史的研究,深知反腐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自從有官以來,無論什么國家,什么社會,都會既有清官,也有貪官。因此,反貪官,反腐敗,是跨越時空的永恒的藝術主題。近期,大型現代豫劇《天職》上演于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持續(xù)了三天,場場爆滿,掌聲不斷,不少動情之處,令人潸然淚下,這說明了觀眾對這類題材的需求。
該劇以中紀委唯一連續(xù)兩屆樹立的“全國紀檢監(jiān)察先進工作者標兵”、河南周口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楊正超同志為原型,劇中以村婦李秀蓮家中遭遇的“車禍案”為線索,引發(fā)出官商勾結的“案中案”,市紀委書記紀忠頂住金錢、人情、權力的重重壓力,秉公任事,明察暗訪,伸張正義,終獲正果。觀看演出后,我一直在思索這部戲的魅力所在,我的直觀感覺是這部戲有四個“動人”:就是打動人心、感動人心、震動人心、鼓動人心。
這出《天職》的一個特點是樸素——沒有炫目的布景,沒有艷麗的服裝,沒有華麗的道具,也沒有絢彩的燈光;演員除一位來自周口市豫劇團外,無論主演、助演和群眾,都來自于成立于建國初期、直至今日方赴京演出的河南商水縣豫劇團。當伴著“黃土厚,黃河長,老百姓是咱親爹娘”的主題曲響起時,一種親切、自然而溫暖的情緒便流淌開來,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內心;劇中受害人李秀蓮為給逝去的公爹、丈夫討還公道,上訪不成,反被毆打,手持農藥悲愴的“哭墳”……紀忠?guī)ьI工作人員來探訪實情,正看到絕望的李秀蓮與年邁的婆婆抱頭痛哭,紀忠“禁不住熱辣辣淚涌雙眼,心如潮心如熾心如灌鉛”,反思職權的濫用,“苦了多少王奶奶,害了多少李秀蓮”,終以鏗鏘落音,“不管要冒多大險,不管面對多大權”,定要“窮根溯源除惡懲奸”,情緒的積累,不公的悲怨,在尋到出口的這一刻達到頂峰,這既是編劇創(chuàng)作的功力,又是演員真摯情感的流露,令人熱淚盈眶。
反觀古代歷史中的無數清官,其清正廉明、執(zhí)法如山,多體現于在審理案件中所表現出的不徇私情、不畏權奸。權與法、情與理的斗爭從未停止,也不會停止,正如廉與貪、正與邪的斗爭也從未停止過一樣。劇中的紀忠,在辦案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權與法、情與理的激烈沖突。
藝術舞臺上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非高大全的提線木偶,正因為如此,人物的彷徨、苦悶、掙扎才真正的觸動人心、充滿力量;“任憑這官我不做,任憑書記我不當,不退縮不彷徨,咬定青山勇擔當”,這份堅守,正如《鍘美案》里的包龍圖,一心要懲處負義兒郎陳世美,“赤膽忠心把國保,哪管他皇親東床嬌”,管你是仗勢的國太,還是驕橫的皇姑,一切特權皆浮云,惟有捍衛(wèi)國法“心如磐石不動搖”。
《天職》的創(chuàng)作、演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正是基于對時代精神的思考與折射。該劇編劇張永和、導演顧威等,嘔心瀝血,數易其稿,按照戲曲藝術本體的要求,不搞大制作,也不搞大舞臺,而以塑造鮮明人物為主,將一個縣劇團的演出在北京一炮打響。這正是編導、演員的藝術旨趣:為時所需,為勢所需,為民所需,為國所需。閻崇年【原標題:一曲廉政頌歌——現代豫劇《天職》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