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淮陽建都,史學界因而有“八千年看淮陽”的說法。
錯過了“荷花節”,卻趕上了“七夕夜”。河南淮陽送給我的欣喜,遠遠大過這點兒小小的遺憾。
在那個美麗的傍晚,我的心醉了好幾遍。
車剛剛進縣城不久,竟有大片的連天碧水“撲面而來”!放眼望去,水面上煙波浩渺、輕舟蕩漾、荷葉田田,三伏天的燥熱,就在這一瞬間煙消云散了。這就是被稱為“中原明珠”的淮陽龍湖。
趁著天色,我們一行人乘上古色古香的游船,從湖面上輕輕劃過。船艙內的小茶幾上,放著剛采的蓮蓬,翠生生的綠。剝開一只,雪白的蓮子如珍珠般圓潤剔透,放入口中,鮮嫩的汁液立刻釋放,滿口清香。走上船頭,遠眺殘陽燃霞,舉頭新月高掛。湖中荷花如仙子般凌波綻放,雖然不似“荷花節”時滿湖盛開,也仍有不少晚開的“秀”出千姿百態。經過一簇簇蘆葦叢時,偶而會看到情侶們乘坐的小船散漫地飄著,鳥兒不時從水面掠過飛向天空,撒下一串串清脆的叫聲,與此起彼伏的蛙歌蟬鳴奏出“最美和聲”……
此情此景,對于久居都市的人們,恐怕早已是記憶碎片或夢中神往。
很早就知道,淮陽的龍湖有11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面積是杭州西湖的2倍。由于淮陽縣城位于湖中,僅有4關4條路與外相通,龍湖也因此成為我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令人好奇的是,這堪稱“內陸奇觀”的美麗龍湖是何時形成的呢?據當地人介紹,早在遠古時期,淮陽周圍一片大澤,便是當今龍湖的前身。
現在的龍湖,由西柳湖、弦歌湖、南壇湖和東湖4塊湖區連綴而成。東湖自然風景區至今仍保持著西周時期原始的自然風貌。之所以敢這么說,是因為它現在的景觀與《詩經》里的描述完全一致:“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池”和“陂”都是指這里的東湖。那時候,湖里面就生長著茂密的蒲葦、蘭草和荷花,風景非常美麗,年輕的情侶們都愛在這里相聚對歌,談情說愛。
原來龍湖的浪漫,遠非只在今夕。
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了解龍湖的“前世今生”:良好的生態吸引著幾十種鳥類棲息,其中不乏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近年來,年年都有很多白天鵝飛臨這里,使湖區更加迷人。由于水質良好,東湖盛產20多種魚類,最負盛名的有鯉魚、鯽魚、草魚、青魚、花鰱、鱔魚、湖蝦等。在淮陽一帶的民俗中,把鯉魚看成一種吉祥的禮物和祭品,男女訂婚的宴席上,一定要讓媒人吃上大鯉魚。生意開張,要用活鯉魚祭天,叫“元寶魚”,預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給老人祝壽,也一定要送上活鯉魚。
龍湖扮美了淮陽的風景,而太昊陵則為淮陽注入了厚重的文化魂。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曾有過史學家這樣說。
史書記載,自8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淮陽歷史上3次建國5次建都。太昊伏羲氏在此畫八卦,肇始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孔子3次來陳,講學4年,形成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北宋仁宗年間,包拯陳州放糧,“老包下陳州”等至今廣為流傳的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
現在到淮陽縣走一遍,可以看到的文物遺跡仍多達552處,它們在無聲地印證著古老的歷史和傳說。“一陵一湖一古城”和“七臺八景”等豐富的旅游資源,被認為是易道文化、龍文化、姓氏文化、禮樂文化、農耕文化由此發祥的代表性標志。
太昊陵是淮陽之行的必選之地。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從世界各地涌向太昊陵祭祀人類始祖伏羲氏,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每逢農歷的初一、十五,總有數十萬的人流匯集于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而每年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廟會,則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你能夠想象嗎?一天之內,82.5萬人集聚在同一個地方祭祀——2008年,太昊陵廟會以單日82.5萬人的游客數量,被世界吉尼斯上海總部授予“全球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
“一陵一湖一古城”,是大自然和人類先祖的恩賜,也是淮陽賴以永續發展的寶貴資源。
淮陽所在的豫東地區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廣袤的沃土、豐富的物產,留住了人類始祖的腳步,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今天,淮陽的選擇依然沒有偏離農業之根、民生之本,沒有選擇能夠在短期內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資源消耗型產業,而是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使之成為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的綠色富民工程。
淮陽還有很多很多故事,下次來,一定要聽聽關于“泥泥狗”和“布老虎”的傳說,說開去又是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