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2)
2013/6/26 9:11: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舊劇改革工作的一大成功,它保留了民間傳說的文學的精華,不論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給予了很好的整理和加工,雖然也還存在著若干缺點,還需要繼續修改,盡管這樣,它依然是我們的文學上的一種很大的貢獻,它成了比較慎重地處理民族遺產的一個模范。
川劇《柳蔭記》和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不但在內容情節上,人物性格上都有許多差別;就是在文學的風格和體裁上也有許多不同。
假如說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長處是彈綿、細膩,則川劇《柳蔭記》的長處是粗獷、純樸。
從民間文學上來看,川劇《柳蔭記》的文字,比較潑辣,有時出現一些對話和順口溜形式的道白,俚俗得可愛。也就是說,屬于勞動人民的東西更多。
川劇《柳蔭記》里"柳蔭結拜"一場,通過四九、銀心兩人的一段對話,引起了梁、祝的交誼,這段對話很生動:
四:喂!牽馬的,你是哪里來的?(銀心不理)
喂!問你,你是哪里來的?怎么不開腔?!
咦!還是個啞巴呢!
銀:你倒是啞巴呢!
四:說得來話嘞!
銀:沒有見過你這樣人,招呼人喂呀口呆呀的,真是不懂禮貌!
四:嘿!這樣說來,還是我不對呀?!那么格外來過就是。(施禮)請問小哥哪里來的?
銀:(背笑,轉問。)那你又向哪里去的呢?
四:我們是到尼山去的。
銀:去做啥?
四:讀書。
銀:你去讀書嗎?
四:我們公爺。
銀:那一個公爺?
四:(指梁)他。
銀:(看梁)!
四:說了半天,你究竟是哪里來的?
銀:蘇州白沙崗祝家莊來的。
四:哪里去呢?
銀:尼山讀書。
四:你也讀書呢?
銀:我們公爺。
四:你公爺是哪一個?
銀:(指祝)他。
四:嘿!你也有一個公爺,我也有一個公爺,你是白沙崗,我是臥龍崗,缽缽對缽缽,缸缸對缸缸,都到尼山讀書。我剛才問過路,此地到尼山只有二十幾里,不曉得那里人多還是人少呀!
銀:人多怎么樣?人少又怎么樣?
四:人多啥,恐怕有人欺負我們,我們要找個幫手,不如你我兩個人來捆把把柴。
銀:什么叫捆把把柴?(英臺離座傾聽)
四:結拜弟兄,別人找我你幫忙,別人打你我幫忙,對不對?
銀:哪個跟你說這些啊!(祝、梁注意傾聽,各有所感。)
四:你不干算了,我去給公爺說。
銀:我也去給我小……
四:小?小什么?
銀:小……,給我小公爺講。
經了這樣一段富有風趣的,兩個兒童的談話作為引線,接著開始了梁、祝的交談,互相介紹了籍貫之后:
梁:正是。美不美,
祝:鄉中水。
梁:親不親,
祝:故鄉人。
兩人情投意合,由梁山伯提議結拜兄弟:
梁:我今年一十七歲。
祝:我今年一十六春。
梁:哎呀!那我還癡長一歲!
祝:我敬你為兄,
梁:我愛你為弟。
祝:折柳為香,
梁:當天一拜。
由兩匹馬的互相踢蹄而引起了四九、銀心的交談,由四九、銀心的交談而引起了梁、祝的交談,最后結拜兄弟,這是很巧妙的手法。這樣處理,使這場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川劇《山伯送行》即越劇《十八相送》,它們之間,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雖然在處理的手法上也是不同的。川劇《山伯送行》在一個又一個的暗喻中間,夾雜了更多的對話與動作,使這個部分的詩的構造有被淹沒的感覺。而且這些對話和動作都更富有挑逗性,甚至最后發展到:
祝:你我弟兄將來死后,也可合葬嗎?
梁:要不得!
祝:要得,要得。
梁:要不得,他們是夫妻,自應合棺而葬,我們乃是弟兄,又不是夫妻,要不得!
祝:要得!要得!要得!要得!
這也顯得過分露骨了。假如祝英臺是這樣一個不守封建禮法的人,那末所有的比喻都成了多余的語言游戲了。處理民間傳說的故事,雖然可以用較多的夸張的手法,但也不能離開普通的情理太遠。舊刻本川劇《柳蔭記》中,梁山伯送祝英臺回家時一段唱詞很好,可供參考:
生唱:兄送賢弟到青松,一對白鶴鬧哄哄。
旦唱:兩個毛色皆一樣,不知哪個是雌雄。
生唱:兄送賢弟到廟堂,廟內神圣坐兩旁。
旦唱:神圣有口難分辯,中間缺少做媒郎。
生唱:兄送賢弟到柳林,柳林之中樹纏藤。
旦唱:世間只有藤纏樹,顛倒不知是癡人。
生唱:兄送賢弟到墻頭,墻內一樹好石榴。
旦唱:有心摘來梁兄吃,猶恐知味又來求。
生唱:兄送賢弟到路邊,花花蛇兒把路攔。
旦唱:見蛇不打三分罪,見花不采是癡男。
生唱:兄送賢弟到花園,百花開放朵朵鮮。
旦唱:有心摘朵梁兄帶,梁兄不是采花男。
生唱:兄送賢弟到河坡,順河沖來一對鵝。
旦唱:雄的不往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生唱:兄送賢弟到江邊,上無橋梁下無船。
旦唱:不知河內水深淺,月到十五又團圓。
……
這一段唱詞,一共用了十個"兄送賢弟",沒有使人感到重復的單調,也是由于比喻豐富而顯得十分活潑,較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十八相送"一場毫無遜色。我以為川劇《柳蔭記》不妨根據這段唱詞,再加以修改。
川劇《柳蔭記》里,增加了一個反面人物邱嫂,這是一個依靠婚姻攝合為生的人,這種人在封建的婚姻制度里起很大的作用。常常由于她們的拉扯,把許多男女的一生幸福斷送了。因此,那一個有關婚姻問題的悲劇都好像缺少不了她們。
川劇《柳蔭記》第五場"說媒許親"中,媒婆邱嫂一上場,就道:
哈哈!做媒人,幾張臉。心要狠,口要甜。不方要說方,不圓要說圓。每日街上轉,到處把事編。東家去騙吃,西家去騙穿?淠邢窠鹜,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我舌尖。目蒙倒兩邊談,都要鉆圈圈。說得心花濺,你魚兒就要上我的釣魚竿。等你過門后,我的事就完。懸梁我不管,投河我無關。媒人不擔保,保人不還錢。只顧我的包包滿,管你冤魂升天不升天。
(白):老身姓候,丈夫姓邱,我家人丁八口,又不擔,又不抬,全憑我這一張口,穿的是綢,吃的是油,嗨呀!我們本地馬太守,論富貴勝過王侯,他家養有幾十個打手,專拿來打獵、打架,還要把租收。見有好看的姑娘就替他下手,不管你哭天叫地,也無處把狀子投。新上任的大老爺,都要去他家問候,若不然就要把攤子收,哎呀!說起他的兒馬文才,游手好閑活二流,癩哈蟆想吃天鵝肉,他看上了祝英臺,死不放手,他老漢把他將就,請我到祝家去把婚求。啊喲!我昨天跨進馬家門口,啊喲!天哪!嘖,嘖,嘖,盡都是走馬轉角樓。他屋頭的貓像條狗,圈上的豬像大牯牛,那些擺設才講究,象牙榻,翡翠屏,金子觀音,還有一個玉石雕的猴,哎呀!馬太守未出堂,我就聽到他嗯--哼!咳一聲嗽,攙扶他左邊是院子、右邊是丫頭。他腳踩的紅氈,都有寸多厚,坐在那逍遙椅上,哎呀,像個閻王,叫人見他就生愁。他一提起英臺,贊不絕口,說得來白眼翻,口水常流。夸英臺攻書三載未出丑,非要她當兒媳,鸞鳳和儔,她不允決不放手。他說,媒婆!我馬家不娶,那個敢求!我聞聽此言,趕緊就走。走!走!我出門一想,噫,怕不對頭!人家祝英臺既有志氣,又有才學,是非凡女流。既想錢就把荒扯夠,按倒這頭哄那頭,憑我這一張嘴,死人都要說得跟我走,樹上的雀雀都要哄在我手頭,十來歲的姑娘,我把她說成十七八九,六十歲的白頭發,我把她說成青幽幽。我就邊說邊走,為了搞錢,哎嚇!不要逗留啊……
從這一段道白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見一個媒婆的嘴臉。馬家的威風、排場,馬太守的派頭也都刻劃出來了。這里運用了許多夸張的比喻,"貓兒像條狗","豬像大牯牛","腳踩的紅氈,都有一寸多厚"等等。以及其它的許多對于情景的敘述,也都很適合一個媒婆的身份。
川劇《柳蔭記》原有"英臺罵媒"一場,后來演出時已刪去。刪去是對的。過份強調說媒的作用,會轉移了對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基礎--家長制的宗法社會的攻擊;而且對劇情來說,比重也太大。但把它作為民間文學創作來看,這一段唱詞也是很出色的:
捉馬賊,高聲罵,千刀砍,萬刀殺,
憑白的,想做啥,黃泉路上結冤家。
你管姑娘嫁不嫁,不該請媒來作伐。
姑娘好比鳳凰駕,你好比林中小烏鴉。
烏鴉敢配鳳凰駕?鳳凰展翅要把你嚇煞。
你比頑石算得一個啥,姑娘好比玉無瑕。
你好比毛鐵欠錘打,我好比百煉之鋼。
我好比明月照天下,螢火光那敢與我們比光霞。
任你馬家勢耀有多大,是猛虎要拔腮邊牙!
要想成親休要吧,賊呀賊!除非是除非是鐵樹開花。
把"烏鴉"和"鳳凰"對比,把"頑石"和"玉"對比,把"毛鐵"和"鋼"對比,把"螢火光"和"明月"對比,結果是"要想成親""除非是鐵樹開花"。
喔呀!冰媒賊,恨冰媒高聲罵,背時婆娘遭天殺。
走東家,去西家,又說東家茶好吃,又說西家酒生花。
茶好吃,酒生花,穿魂倒廟你到我家。
雙親逕前你說些啥,花言巧語哄爹媽。
又說馬賊家財大,又說馬賊有發達,
又說馬賊人俊雅,又說他父戴烏紗。
既然看上馬家的勢大,
就該將你的姐兒妹子收收拾拾打打扮扮,一個一個嫁給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上虞新聞網 2012-07-20 作者: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