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3)
2013/6/26 9:11: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生不與你說話,死后把你三魂拿。
拿著你拋刀山、油鍋炸、磨子推、鋸子拉,
打你在奈何橋下變烏鴉。烏鴉嘴兒每日呱呱呱。
變烏龜背八卦,頸子象絲瓜。
你旁廊被火化,死在橋底下,丟在墳灘灘。
罵得我咽喉啞,管叫你豬扯狗拉。
把媒婆和馬文才罵得這樣痛快淋漓,這樣大膽地否定權勢,"任你馬家勢耀有多大,是猛虎要拔腮邊牙!"這樣潑辣地把自己的憎恨叫喊出來,夾帶著咒詛和嘲諷,構成了一篇憤怒和仇恨的詩。
這段唱詞,很像山西梆子《鍘美案》中"罵皇姑"一節,語言因情緒的起伏而變化,比喻也很豐富,雖然它比"罵皇姑"顯得更激動。
川劇《祝莊訪友》一場,是這樣處理的:
四九叫門后,銀心女裝出見,四九已驚異,銀心請英臺出來,銀心請梁山伯和四九進門:
四:稟公爺,有請。
梁:讓步。(梁、祝見面,梁驚,同進見禮,銀心打茶同坐。)
(詩)一見娘行著一驚,不是尼山同窗人,
莫非令兄生有病,特遣賢妹來迎賓?
祝:(詩)梁兄不必犯疑心,小弟原來是釵裙,
柳蔭一別常思念,梁兄哪……
于是兩人共敘契闊,談話終于接觸到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婚姻問題,逼得祝英臺不得不申訴自己的處境了。
祝:(唱)尼山攻書回原郡,我把實言告母親。
老爹爹做事不順情,已將小弟許與馬……
就不再能說下去了,祝退到內室。后來從銀心的一段敘說里,才把英臺已如何許與馬文才的真相弄清楚。
我以為這樣處理,顯得活潑、簡練而更富有戲劇性,并且更多的保留了民間傳說的色彩。越劇在這一場里,顯得太話劇化了。
川劇《四九求方》一場,寫梁山伯從祝家回來后,病重臨危,叫四九到祝家去求方--看看是否還有結合的可能,這對祝英臺是一個難題,她心里很清楚"明明探訪婚姻有望無有望,假意向我要藥方",她想來想去沒有辦法,最后,"我只有將我的苦處做藥方":
祝:(唱)……爹爹之命如羅網,馬家兇狠勝虎狼,
若要婚姻有指望,艱難猶如尋藥方。
四;又有好難?
祝:(唱)一要東海龍王角,二要蝦子頭上漿,
三要千年陳壁土,四要萬年瓦上霜,
五要陽雀蛋一對,六要螞蝗肚內腸,
七要仙山靈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
九要觀音凈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
倘若有了藥十樣,你公爺病體得安康。
倘若無有藥十樣,姑娘另有巧良方,
花花板兒買一付,公爺死了里面裝。
不用陰陽來看地,埋在南山大路旁。
生不同衾死同葬……
這是絕望的呼喊。十樣東西,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求到的,用來說明絕望之深。這就是封建婚姻制度下面的犧牲者的吶喊。
川劇《柳蔭記》保留了許多民間文學的精華,運用了許多民歌,順口溜,有許多可寶貴的東西。這下面的幾行,就完全是一個民歌:
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黃,十月寒霜降,不見我梁郎。
像媒婆邱嫂的一段道白,就是很好的順口溜,其它如銀心出來向四九說祝英臺如何已許與馬家的一段話,在小孩無關心的敘述里,寫出人事的變化的悲哀。
川劇《柳蔭記》在北京的演出也是很成功的,它給人們的印象是風格純樸、調子鮮明,人物性格突出,是我們民間戲劇文學的財富。
當然,川劇《柳蔭記》也還存在著許多缺點,文字的加工不夠,里面夾雜了許多在風格上,體裁上都不很統一的語言,有許多語言還遺留了酸秀才賣弄文墨的氣味,這些語言混在美好的語言一起,就像是許多稗子混在一碗白米飯里。同時,在交代情節上也還存在著若干明顯的漏洞。我相信,它將在繼續演出和修改中逐漸在克服,一定會更加完整。
《梁祝哀史》的最初記載,可以《寧波志》所述為根據,這段記載,雖然簡單,但作為悲劇的情節,已具有極深的感動人的力量:
梁山伯、祝英臺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嘗同學,祝先歸,梁后過上虞,尋訪之,始知為女。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若有所失。復三年,梁為鄞令,病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適馬氏,過其處,風濤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冢,失聲哀慟,地忽裂,祝投而死。馬氏聞其事于朝,丞想謝安請封為義婦。和帝時梁復顯靈異效勞,封為義忠,有司立廟于鄞云。
吳中有花蝴蝶,桔蠹所化,婦孺呼黃色者梁山伯,黑色者為祝英臺。俗傳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二蝶,蓋好事者為之也。
梁祝的故事產生一千多年前,會稽即今紹興,上虞到會稽有曹娥江,所以說"風濤大作,舟不能進"是合理的,后面兩種蝴蝶所由產生的傳說也很自然。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后,經過時間和地域的變化,增添了許多情節,充滿了想像的色彩,產生了許多形式的作品,隨之差異也愈來愈大,訛誤也在所難免。
一九二七年出版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第一卷第五朝載有《祝英臺故事的歌曲》內有《梁山全本》(山西戲)、《梁山伯探朋》(山西戲)、《梁山伯祝英臺回文送友》(寧波戲)、《祝英臺別友》(廣東戲)及《梁山伯祝英臺新歌書全本》(四川花鼓)。
有關梁、祝傳說的唱本和戲曲的種類很多,大都是民間的創作,純樸而又詼諧,雖然都把梁山伯寫成呆鈍可笑了。例如山西戲《梁山全本》中,小丑飾梁山伯,祝英臺唱一段,梁山伯也跟著唱一段,甚至一字不改,竟把梁山伯完全丑化了。
(丑扮梁山上唱)日頭出來掛紅牌,師父見我從南來。
我見師父作做揖,師父說我不成才。
有朝一日成才料,不做高官做秀才。
不做秀才捉犁拐,不捉犁拐頂鍋蓋。
接著祝英臺上,以后就是祝唱一段,梁隨之唱一段,極少變動。
(旦扮祝英臺上白)走。
(唱)日頭出來霧靄靄,對對夫妻下學來。
(丑介)對對學生下學來。
(旦連唱)上學臺來下學臺,師父門前兩株槐,
兩株槐,青枝綠葉長上來,
一株照著梁山,一株照著祝鶯臺,
撇的一枝沒嚇照,照著奴家紅繡鞋,紅繡鞋,
紅繡鞋,恨爹爹吃了馬家酒,恨母親受了馬家財,
爹吃酒,娘受財,把一朵鮮花賣出門外,
梁哥嚇!大睜兩眼懈不開。
下面是梁山伯說了一聲。"你懈不開!走。"于是照樣把上面的唱詞重復一遍,只把最后一行的"梁哥嚇!"三字換成"賢弟喲!"三字。這樣地唱了十幾段。就是這樣的作品,里面也充滿了民間的生活氣息和風趣,例如:
(丑白)賢弟你背背我吧。(旦白)我背不動。走。
(唱)走一莊,又一莊,莊莊里頭有木匠,
張木匠、王木匠、龐木匠,三八二十四個巧木匠,
他與奴家做嫁妝,先做一口柜,后做兩個箱,
然后再做床一張,再做一把紡花車,
再做織布機一張,一把斧、四兩鋼,去南園,柳樹行,
砍柳樹,做車輛,黃牛,忙套上,
把奴家娶到你家鄉,歡歡樂樂過時光,
再遲三五載,與你生個小兒郎,
你懷內轉到我懷內,我懷內轉到你身上,
叫你叫聲爹,叫我叫聲娘。
這樣的詩,就象民間剪紙一樣,單純、明朗、生動。而這些正是所有好的作品所應該具有的。
四川花鼓《梁山伯祝英臺新歌書全本》是一首將近五百行的民間敘事詩,把梁、祝傳說的主要情節都寫進去了,大體上是兩行一韻以五言為主,間雜七言,但并不拘謹。只是結尾的地方,寫梁、祝、馬都在陰間,馬把梁、祝告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罵一聲,說了"姻緣本是前生定,不差半毫分",宣傳了宿命的迷信觀念。
《定縣秧歌選》里有"金磚記"一折,光寫梁、祝為周幽王時人,在紅羅山上念書,輪到祝值日時,挑水挑不動,梁替祝挑,被師母白瑞蓮看見,發生懷疑,白把祝騙到房子里,設法用酒灌醉:
英臺:(白)吃醉了!
瑞蓮:(唱)一見弟子吃醉酒,倒叫瑞蓮喜心間,
回頭關上門兩扇,防備丈夫上高山。
我給她頭上摘下俊巾帽,露出青絲一大團;
把她藍衫忙脫下,露出花花女衣裳;
粉底皂靴拔一對,露出金蓮兩尖尖……
當天晚上,白瑞蓮在梁、祝的臥榻上置一金磚作為交界牌,不準蹬倒。山伯就卷腿睡,英臺勸山伯伸腿睡,她說:
你若蹬倒金磚記,翌日清晨扶起來。
山伯卻說:山伯擺手不上當!英臺笑山伯:好一個傻而且呆的梁秀才!……
第二天,二人就被師母送下山去了。這樣的戲,只是把某一部分的情節加以擴張,里面雖然有一些民間傳說形式的想像,但它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成了一種沒有意義的東西了。
化裝的朗誦詩,配上音樂和舞蹈,這是最早的綜合藝術--戲劇的形式。流傳于各地的民間歌劇,就是沿著這種原始的藝術形式發展來的。
地方歌劇的唱詞--樸素的韻文,就是民間的詩。根據豐富的生活和想像所由產生的豐富的比喻,使這些唱詞閃耀著人民的智慧、藝術的光輝,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歌劇的唱詞,必須是詩。
改編民間傳說,必須抓住情節發展的主要線索,只要大致合乎情理,不宜過分地追求細節上的真實,不然就會相對地損害了原有傳說的色彩。把情節復雜化,也會減少原有傳說的單純與樸素的美。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單純呢?那就是因為愈要求單純愈需要表現生活中矛盾的本質的東西,而煩瑣的表現卻是作者還沒有把生活提升到藝術的結果,也就是真實與想像還不曾溶合在一起的結果。
民間傳說之所以具有詩的魅力,因為它們是介乎想像與真實之間的。這就是民間傳說與詩接近的原因。
現代歌劇,即所謂新歌劇,必須向舊歌劇、各種地方歌劇學習,研究它們的長處,保留民間文學的精粹,學習它們語言的的風格,學習它們如何運用比喻,同時也必須剔除那些舊唱本中的陳詞爛調,這些陳詞爛調,是和真實的生活過分分離了的。好的語言,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以現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用語或至少是現代人所能理解的語言,作為創作的語言,語言必須經過文學的加工。所謂文學的加工,就是語言在服從表達思想、感情的要求之下,力求明朗、簡潔、生動。而唱詞必須是充滿比喻的韻文,至少也是大致押了相近的韻的,具有形象力量的詩。
從文學上來說,離開這個藝術的基礎,要產生什么新的歌劇是很困難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上虞新聞網 2012-07-20 作者: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