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
2013/6/26 9:24: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四大故事之一,它流傳極廣,至今還在全國各地人民(包括少數民族)中間口頭講述,并成為各劇種歷久不衰的傳統劇目,甚至還流傳到國外。這樣優美的民間口頭故事,可惜現在還拿不出一個大家公認為比較完美的書畫作品來(不論是戲劇、小說、故事)。這是一個在民間文藝學上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且,也是民間故事整理者、改編者和再創作者應當重視的問題。本文擬從故事的演變、情節、人物和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一
故事的演變梁祝故事的演變,比較《牛郎織女》、《白蛇傳》都簡單些。雖然后來在許多有關梁祝故事的說唱文學中附會了不少和故事無關的情節,但是中心主題仍舊沒有起根本的變化。因此,我們在研究梁祝故事的演變時,最好根據歷代主要而可靠的材料作分析,不必過于旁征博引,繁瑣考證,打亂線索。
關于梁祝故事演變最早的材料,有人說是從《韓憑夫婦》和《華山畿》的故事蛻變而來,也有人不同意。說梁祝故事是從這兩個故事演變而來,并非指它們之間的直接繼承關系,而只是說這幾個故事之間,情節有些類似。最突出的類似之點:就是它們的主人公都能堅貞地為純潔愛情而死。死后不管是"冢合",或者"合?quot;,或者"化鳥",其目的都是在于表現他們的精魂不死。又因為這些故事大都產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以它們之間的情節有些相似,也是不能無因的。明徐樹丕在《識小錄》中說:"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但是表現存從《永樂大典》輯錄的《金樓子》無此記載。徐氏的話雖不能全信,我想他也不會毫無根據,憑空捏造。因此,也可以憑此推測說這是梁祝故事起源于六朝的一個線索。并且,這種推測和當時由于"張皇鬼神,稱道靈異"(魯迅語)的宗教思想,從而產生志怪小說的風氣也是不無關系的。魯迅說:"當時以為幽明雖殊涂,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和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quot;(《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中肯地指出了志怪小說產生的社會根源。不過,為慎重起見,梁祝故事最早的文字材料,還是應當從宋張津《四明圖經》所引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算起:
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為女也。其樸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這個故事當是在民間流傳可能較有情節,可惜梁氏記載太簡略,恐怕不是它的本來面目。但到了晚唐張讀的《宣室志》,故事情節就發展得更具輪廊了: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后為貿阝令,病死,葬貿阝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奏墓曰義婦冢。(見翟灝《通俗篇》《白仁甫祝英臺劇》條所引)
在張氏的記載中已明白指出梁祝故事產生于東晉,好象在民間是實有其事似的。同時,因為梁載言和張讀都是唐代人,他們記錄的故事,至少早已流傳人民口頭,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載之于方志中。何況民間故事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才能廣泛的流傳開來。所以梁祝故事聯系起《識小錄》的線索,其產生時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
以上所舉關于梁祝故事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較簡單。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倒要算從今天看來思想較為落后的宋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雖然作者篡改了故事,偷運了許多封建禮教思想于故事中。但是,我們根據它還可以探索出梁祝故事的本來面目。現為讀者能窺全貌,特錄如下:
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神母夢日貫懷,孕十二月,時東晉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聰慧有奇,長就學,篤好墳典。嘗從名師過錢塘,道逢一子,容止端偉,負笈擔簦。渡航相與坐而問曰:"子為誰?"曰:"姓祝名貞字信齋。"曰:"奚自?"曰:"上虞之鄉。"曰:"奚適?"曰:"師氏在邇。"從容與之討論旨奧,怡然相得。神乃曰:"家山相連,予不敏,攀魚附翼,望不為異。"于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知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屬文者,其祝氏九娘英臺乎?"踵門引見,詩酒而別。山伯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許貿阝城廊頭馬氏,勿克。神喟然嘆曰:"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后簡文帝舉賢良,郡以神應召,詔為貿阝令。嬰疾鐵瘳,屬侍人曰:"貿阝西清道源九隴墟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郡人不日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波濤勃興,舟航縈回莫進。駭問篙師。指曰:"無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歟?"英臺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璧焉。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云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馬氏言官開槨,巨蛇護冢,不果。郡以事異聞于朝,丞相謝安奏請封"義婦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孫恩寇會稽,及貿阝,妖黨棄碑于江。太尉劉裕討之,神乃夢裕以助,夜果烽燧熒煌,兵甲隱見,賊遁入海。裕嘉奏聞,帝以神助顯雄,褒封"義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廟焉。越有梁王祠,西嶼有前后二黃裙會稽廟。民間凡旱澇疫癘,商旅不測,禱之輒應。宋大觀元年季春,詔集《九域圖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實可考。夫記者,紀也,以紀其傳不朽云爾。為之詞曰:生同師道,人正其倫。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國,膏澤于民。謚文謚忠,以祀以,名輝不朽,日新又新。(見清聞性道《鄞縣志》)
這篇廟記濃厚的落后封建思想突出地表現在男尊女卑方面,如"慕其清白","生當封侯,死當廟?quot;。并且作者還有意識地加入迷信成分:如"巨蛇護冢","禱應","顯靈"之類的靈異情節;換言之,作者不是出于反動統治階級的本性,有意歪曲人民的愿望,誣蔑農民起義,就是無中生有。這是傳統民間故事中常有的精華和糟粕魚目混珠的現象,也是我們要批判繼承民間故事的原因所在。不過,從李茂誠的記載中,雖然主題思想被他大大歪曲,但也幸而賴他較早地保存了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透露了以英臺為主的中心思想(如謝安奏封"義婦冢",勒石在前,而劉裕奏封義忠王,立廟在后等)。這些情節和現在流傳于民間的口頭梁祝故事,基本上差不多。從而可以推測現在流傳民間的梁祝故事,也可能是受這篇《廟記》的影響。在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故事在唐代梁載言、張讀時還沒有歪曲,而到宋代李茂誠就會插手利用來宣傳封建禮教呢?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唐時梁祝故事雖具雛型,在民間流傳得不夠廣泛,還沒有被文人垂青,有意識地去加以篡改利用。兼以唐代傳奇風行,社會風氣較開朗,文人又"作意好奇"(胡應麟語),承六朝志怪遺風,"施之藻繪,擴其波瀾"(魯迅語),樂于采異聞以寄筆端,所以文人記錄民間傳說沒有什么道學氣。另一方面,因為李茂誠是宋徽宗時人,處于南北宋交替時期,當時民族矛盾尖銳,金人壓鏡,國運日危。而為了鞏固統治和維系人心的空疏,理學已漸得勢,一般文人都以維護封建統治和禮教為己任,尤其象李茂誠這樣一個地方官吏(宋大觀中知明州事),當然更無例外。何況當時"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張津:《四明圖經》卷一)。老百姓為民間傳說的英雄人物建廟立碑,地方官要借此插手利用,附會其辭,用以宣傳封建禮教,維護封建統治,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李茂誠也就不借用"顯靈"助統治者鎮壓農民起義的情節,來顛倒黑白,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識了。
梁祝故事發展到此,它本身的情節,已說明故事到這時已發展成型,雖然還沒有"化蝶"的結尾,但是已成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故事。也就是說,如果梁祝故事的發展要分階段的話,那末,自東晉到唐末,可以算為故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同時也應當注意,由于封建文人插手利用梁祝故事,借以宣傳封建禮教,故事的情節和主題,從這時起也由單線發展而分為兩根線索加以發展。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就表現了故事發展的這個轉折點。
從此以后,反映封建統治思想的梁祝故事就以《義忠王廟記》為代表。人民群眾則根據他們的意愿,仍舊在口頭豐富和發展著故事情節。他們和《義忠王廟記》以梁山伯為主不同,故事的中心人物多數以祝英臺為主。這種主次的區別,從表面看來,有時好象是以地區為中心的。比如說,相傳梁山伯是寧波人,寧波人就以梁山伯為主;相傳祝英臺是宜興人,宜興人就以祝英臺為主。但實際不然,因為梁祝故事,除寧波、宜興兩地之外,安徽、山東、甘肅、河北、四川等地(包括少數民族)都有這個故事流傳民間,并且還虛構其墳墓和讀書處以證明故事產生其地的真實性。這一方面說明故事流傳的廣泛,一方面也說明結合地方情況在不斷地繼續發展。因此如果僅以地區為中心,就不足以說明故事的演變。但從現在各地流傳民間的梁祝故事來看,以祝英臺為主角的一根線索還是占絕對多數。這說明梁祝故事中的人物,人民雖然不討厭梁山伯,但是卻更喜歡祝英臺。就連詞牌(越調)也稱《祝英臺近》,而不言梁山伯,可見英臺給人印象之深。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與其用男人為主角,不如用女子為主角,更富于反抗性,更具有教育意義。不過,遺憾的是,反映人民思想感情而以祝英臺為主的較完整的文字記錄,一直到明代馮夢龍在《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的入話中才有記載。而正式在地方志中為英臺立傳的,要算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可是,如果和廟記的情節比較起來,再證以馮夢龍的記載,顯系和廟記產生于同一時期。至于"顯靈"之說,可能是受廟記的影響。但是小傳故事既以英臺為主,由于情節相似,出發點不同,所以它的主題和廟記判然有別。現為證明梁祝故事另一條線索的發展情況,也錄小傳全文如下:
祝英臺,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無兄弟,才貌雙絕。父母欲為擇偶,英臺曰:"兒當出外游學,得賢士事之耳。"因易男裝,改稱九官。遇會稽梁山伯亦游學,遂與偕至善權山之碧鮮巖,筑庵讀書,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祝為女子。臨別梁,約曰:"某月日可相訪,將告父母,以妹妻君。"實則以身許之也。梁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臺字馬氏子。后梁為貿阝令,過祝家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無九官也。"梁驚悟,以同學之誼乞一見。英臺羅扇遮面出,側身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遺書(亦作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臺將歸馬氏,命舟子迂道過其處。至則風濤大作,舟遂停泊。英臺乃造墓前(亦墓字前有梁字),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繡裾綺襦,化蝶飛去。丞相謝安聞其事于朝,請封為義婦冢。此東晉永和時事也。齊和帝時,梁復顯靈異,助戰有功,有司為立廟于鄞,合祀梁祝。其讀書宅稱碧鮮庵,齊建元間,改為善權寺。今寺后有石刻,大書"祝英臺讀書處"。寺前里許,村名祝陵。山中杜鵑花發時,輒有大蝶雙飛不散,俗傳是兩人之精魂。今稱大彩蝶尚謂"祝英臺"云。(見清光緒吳景穡:《宜興荊溪縣新志》)
這篇小傳的情節,較廟記就更接近我們現在流行的梁祝故事(戲曲)情節。雖然記述人也有意沖淡矛盾,如"愆期","英臺羅扇遮面出,側身一揖而已"。但也增加了"父母欲為擇偶"和"以妹妻君"等重要情節,我們現在的梁祝故事改編者,大都以這篇小說為藍本,參考民間說唱材料而編寫。也就是說,梁祝故事的本來面目,也賴這篇小傳更詳細地保存下來。雖然"化蝶"的情節,在宋代薛季宣的詩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之句,但到這時才結合地方環境,有機地組成生動的結尾,從而充分表現了梁祝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不死。可是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廟記在宋朝就有了,而小傳直到清代才完成?答案是清楚的,仍舊可能是由于歷代封建文人重男輕女的偏見推遲了把它用文字寫定。不過,偏見,到底是偏見,人民的理想畢竟是理想。因為人民群眾的創作,總是以反映不同時代的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為原則,他們從勞動人民的立場出發,總是同情被壓迫者,相信自己的力量,歌頌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梁祝故事既然產生于東晉,當時由于士族制度,門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這種嚴格的階級對立情況下,縱然有緣相識,互相傾慕,但是由于門弟、身份等的關系,婚姻不由自主,不知釀成了多少悲劇。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傳說中說梁山伯出身寒門,因家貧,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來作了縣令,才至祝莊訪友,是一個主要原因。當時有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之說。如梁時,王源嫁女給富家滿氏,沈約就上表彈劾,說王源污辱士流,莫此為甚,并罵滿氏"非我族類"。梁祝故事不正是這種封建門弟關系的反映嗎?過去梁祝故事的文字記錄材料在反映六朝這樣一個時代背景方面,是不夠具體的(可能在民間口頭流傳上較具體些)。直到明清戲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小傳出來,才逐漸明確地表現了這種歷史背景。也可以說故事發展到這里(指文字材料而言),才全部道出了它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梁祝故事也才真正得以形成(按情節的形成應如前面所說,可上推到宋代,和廟記同時)。所以,從現有的材料而論,梁祝故事的完全形成,是宋代到清末,這也就是故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至于自清末到現在,可以稱為第三個階段。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革命戰斗,推翻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已獲得解放,完全站起來了,人民的思想覺悟已普遍提高,因而對梁祝故事的看法,起了根本的改變。就是說自清末到解放前,梁祝故事的戲曲和唱本,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更多了一些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但基本情節和小傳還沒有多大出入(投胎、還魂之類的迷信、宿命思想,不在此例)。所以在這里不詳述了。不過,解放后,由于黨對戲曲藝術采取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戲曲面目煥然一新,原為戲曲保留節目的梁祝故事,自然也有新的發展。現在新改編的京、川、越幾個劇種的梁祝戲就代表了故事的這個發展。而越劇的故事情節,基本上可以作為這一個階段的代表:
古時,上虞祝員外的女兒祝英臺,想往杭城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臺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喬裝男兒,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勉強應允。
祝英臺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會稽書生梁山伯,在草橋結金蘭。從此,兩人同窗共讀,形影不離。同學三年,梁山伯不知祝英臺是個女子。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臺臨行,托師母為媒,決與梁山伯偕老終身。不料歸家后,為其父強許婚太守之子馬文才;待梁山伯趕到祝家求婚時,美滿姻緣,已成泡影。梁山伯悲慟欲絕,歸后病亡。英臺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而馬家迎親花轎已臨門前。
祝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祝英臺縱身躍入。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作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前記)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上虞新聞網 2012-07-20 作者:羅永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