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2)
2013/6/26 9:24:0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二
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主題民間故事的特色,在于它的單純、樸素和富有幻想。而民間故事的剛健清新也表現(xiàn)在這些地方。現(xiàn)在我們研究梁祝故事的情節(jié),目的在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不論什么故事,它的情節(jié)安排都是為了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服務的。從上面故事的主要演變加以觀察,以小傳為主,再結合民間還在流行的一般說唱材料(越劇改動之處除外),它的基本情節(jié)次序可歸納為這樣:
"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或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思兄"、"勸婚·罵媒"、"樓臺會"(或"祝莊訪友")、"聞耗"、"吊孝哭靈"、"逼嫁"、"祭墳·化蝶"。
從這樣一系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這個故事的時候,是頗具匠心的。首先他們用"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塑造了祝英臺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對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表現(xiàn)她如何和梁山伯從認識并建立深厚的友誼,而且,突出地表現(xiàn)了英臺化裝出外求學,主要是為了避免父母為她"擇偶"這一點。這說明故事一開頭,就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在家庭父女之間所造成的矛盾。經(jīng)過了一場巧妙而激烈的斗爭,在英臺答應"七尺紅綾"等類條件以后,才獲得自由跨過封建禮教的大門--閨閫,象一個初出籠的鳥兒似的,振翅飛翔,暫時達到了求學的愿望。
第二,用十八相送來反映梁山伯不諳世情的敦厚樸質(zhì)的性格,并通過"相送"進一步表現(xiàn)了梁祝二人的感情。再通過"思兄"說明英臺對山伯的深情繾綣,從而替"勸婚·罵媒"的揭露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罪惡活動打下基礎。這樣一來,也就更加突出了英臺的剛烈性格和愛情的主動和堅貞。同時因為有"勸婚·罵媒"的情節(jié),也替全劇高潮"樓臺會"制造了更加尖銳的矛盾。而山伯的"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愆期"(小傳)的情節(jié),也才更具有思想意義。換句話說,通過"家貧"、"愆期"的情節(jié),才比較明顯地反映了六朝時代門弟森嚴的社會歷史背景。從而暴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婚姻的殘酷和可恨。
第三,用"樓臺會"(或"祝莊訪友")構成全劇的高潮。因為梁祝二人在樓臺相會的時候,故事的的各種矛盾:父女之間的矛盾、馬家與祝家之間的矛盾、梁祝之間的矛盾都集中起來而達到頂點。而一切矛盾,到這時都需要有一個解決:一方面祝英臺雖然性格堅強,具有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和奮斗精神,但到底還是抵抗不了封建禮教的迫害,終于不得不屈服;另一方面,梁祝之間的純潔真摯的愛情,到此也應當有一個明確的交代。民間作者創(chuàng)造"樓臺會"這個斷腸的會晤情節(jié),用梁祝的正面沖突來解決矛盾,是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第四,用"聞耗"、"吊孝哭靈"來進一步表現(xiàn)梁祝之間深厚的愛情。一則以死相殉,驚心動魄;一則破俗吊孝,正氣凜然。再加以和"逼嫁"相對比,更足以顯出示梁祝二人品質(zhì)的崇高。因為通過"殉情"和"吊孝"的情節(jié),一方面既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冷酷無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梁祝二人的同情和敬仰。因為悲劇的故事,總是要表現(xiàn)生活中最為嚴肅的斗爭,常以死亡來加強斗爭的嚴肅性,借以引起觀眾(或聽眾)的憐憫與恐懼的感情,從而使郁悶的感情獲得健康的渲泄。這是梁祝故事感人至深,余味無窮,符合悲劇原理的地方,也是梁祝故事適宜于改編為戲劇的原因所在。
最后,故事巧妙地采用"逼嫁"來形成欲擒先縱的形勢,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此,讀者一定要問,既然英臺對山伯的愛情那么純潔和堅貞,而在"哭靈"痛述衷情之后,卻自愿嫁給馬家,好象于情理有所不合。但是,故事設此疑局,造成懸念,意味更加雋永,不僅加強了英臺和馬家斗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而且為"化蝶"的場面也制造了凄美動人的神話色彩。因為當時在封建社會無法取得的婚姻自主,通過"化蝶"的幻境,充分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同時,通過這兩個情節(jié)的處理,既表現(xiàn)了英臺對婚姻問題的反抗和勇敢,也表現(xiàn)了馬家和祝父的專橫和狼狽。
以上的情節(jié)發(fā)展,用五個段落來加以分析,儼然象一個五幕劇似的。這種安排,不但便于改編為戲劇,而且也更能顯示故事社會矛盾的所在。因為民間故事為了講述方便,一般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描寫人物形象也只從情節(jié)(動作)加以表現(xiàn)。民間故事比較富于戲劇性的地方,也在于它的情節(jié)具有沖突性。在梁祝故事中人物形象其所以這樣鮮明、飽滿,也完全是由于在情節(jié)沖突的過程形成的。
根據(jù)上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梁祝兩人的形象,雖然在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禮教的壓迫下,都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因為性別不同,階級出身不同,時間地點不同,在反抗性的程度上,也就不完全一樣。因為封建社會到底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所遭受的壓迫,千百倍于男子。所謂壓力越大,反抗性就越強,這從梁祝兩人的性格發(fā)展中也得到具體表現(xiàn)。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梁山伯的形象時,非常重視這一點。他們把梁山伯創(chuàng)造成為一個不懂世故,敦厚多情,書生氣較濃的人物,因為他雖然一方面受封建禮教的壓迫較輕,但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思想的毒害卻不能說不嚴重。正由于這樣,所以他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是敦厚而稍嫌拘泥,深情而顯得軟弱,在"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樓臺會"一系列情節(jié)中,都非常生動有趣的表現(xiàn)了這些特點,和英臺相比,他缺乏對婚姻自主的主動性,所以當婚姻絕望以后,他只能消極的以死殉情。
但是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祝英臺這個人物時就完全不同了。我看多少總受了一些同時代的木蘭故事的影響。她不僅要求婚姻自主,而且,還具有不惜沖破一切封建思想桎梏的勇氣。雖然在她的嘴里,并沒有說出,也不必要說出男女平等的話來,但是她的形象卻表現(xiàn)了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唱本中表現(xiàn)得較顯著,如四川唱本《柳蔭記》祝英臺后來造反與朝廷對抗即是好例。)就是說人民(尤其婦女)在塑造祝英臺這個人物時,通過"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吊孝哭靈"、"祭墳"等情節(jié),替封建社會受壓迫的婦女,大大的吐了一口怨氣。他們在這些情節(jié)中特別強調(diào)她的機智、大膽、熱情、堅貞、不顧習俗的一面;同時,又通過"思兄"、"樓臺會"、"聞耗"、"逼嫁"等情節(jié)來表現(xiàn)她閨閣名媛的嬌羞和純潔的一面。所以當她女扮男裝時,既能機智地掩蓋破綻,而山伯殉情后她也敢于破俗吊孝和素服祭墳。在封建社會中只有一個能打破閨閫界限的大膽而知書的女性,才能有如此作為。因為有這種英勇的大膽行為,所以才為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千百萬婦女所崇敬和愛戴。由此可見,梁祝兩人的性格,由于女性堅強,男性軟弱,兩相對比,所以特別顯得鮮明,也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了英臺反抗封建婚姻的思想意義。
從上面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簡單分析中,已充分展示了梁祝故事的主題思想:反對封建禮教、包辦婚姻制度,歌頌堅貞不屈的純潔愛情,用以表達封建社會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與理想。既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又閃耀著積極浪漫主義的光彩。梁祝故事其所以為人民群眾常聽不厭;改編為戲曲時,也常看不厭,就由于這個主題思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最普遍的,而且是千百萬青年男女最關心的婚姻問題。但使人不易理解的,這個反映封建地主階層生活、產(chǎn)生于這一階層的故事,為什么反而由勞動人民從一個簡單的志怪故事,發(fā)展成為一個反抗封建婚姻和禮教的傳說?這是因為這個故事的人物性格背叛了他們本階級的利益,起了本質(zhì)的變化,而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又多少滲入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民間口頭講述中更突出),這種感情特別表現(xiàn)在不自私、純潔友愛和徹底反對封建禮教精神方面。正因為這樣,這個故事才為勞動人民所喜愛。不過,梁祝故事的深刻性,還不止這樣,它同時還表現(xiàn)在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眾在塑造梁祝二人的形象時,也沒有忽視他們的階級出身,和他們所受的封建思想教育的影響,所以他們又不得不向封建禮教屈服。民間創(chuàng)作家在故事中對這點也表現(xiàn)了一種惋惜的心情。而故事的纏綿悱惻,也和這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有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梁祝故事意味深長的地方,除了以上所談,還表現(xiàn)在一點上:象這樣一個反映青年男女的先進思想和落后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的時代悲劇,聽了(或看了)以后,不僅不使人感到心灰意冷,反面能激發(fā)人們克服困難和追求幸福的勇氣和信心。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梁祝故事具有民間樂觀悲劇(亦稱悲喜劇)的特點的緣故,而這個特點自然和民間文學永遠與悲觀主義絕緣的因素是分不開的。如果說中國民間悲劇有此特點,這也是來自民間悲劇性的故事。而中西悲劇是否有相異之處,從這里也可以看得出來。如象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結果也是兩家仇人,因為一對青年男女的慘死而消除仇恨,好象也很樂觀,但是,該劇觀后,悲傷之情,一時難去于懷,終不免過于感傷。而我們由梁祝故事改編的各種戲曲,由于以"化蝶"作結尾,不僅觀后,使人悲悼之余,心情舒暢,而且還充滿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換言之,即是從梁祝兩人可驚的合葬,反而引起了化蝶雙飛,人間天上的詩意濃厚的幻境。這是中國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也是梁祝故事主題具有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使人感覺豐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
故事的藝術特點梁祝故事的藝術特點,在前面分析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主題時已附帶談了一些,現(xiàn)為避免重復,只簡單談以下幾點: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中國封建社會閨閣婦女的反抗形象。故事一開頭就展開了尖銳的矛盾--"避婚·求學",從這里就表現(xiàn)出祝英臺強烈的個性和反抗性。接著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見傾心,草橋結拜(或柳蔭結拜),也是從正面來描寫祝英臺蔑視禮教。后來在"書館談?quot;中,同處同宿三年,而能純潔無瑕,兩無猜忌,更是一種異想出奇的大膽創(chuàng)造。這種純潔的行為,不要說在封建社會,就是在現(xiàn)在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所以祝英臺這個人物,如果同文人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崔鶯鶯、林黛玉加以比較,就可以明顯看出,英臺對愛情態(tài)度較鶯鶯為純潔,較黛玉更為勇敢堅強。推究其原因,即由于文人創(chuàng)作多半包含著士大夫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對男女關系的不健康看法。而民間創(chuàng)作,如梁祝故事這樣一個最初可能產(chǎn)生于士大夫階層的故事,一旦流傳民間,如前所說,起了本質(zhì)的變化,經(jīng)過勞動人民的藝術加工,祝英臺的性格,就由一個純粹的閨閣小組,逐漸具有勞動人民對婚姻問題的看法和理想。因而,祝英臺的性格才能這樣純潔、崇高和智慧,而且勇敢堅決,不象《西廂記》中的鶯鶯那樣"自見了張生",就"神魂蕩漾",不免顯得輕佻;也不象《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那樣悒郁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禮教作正面斗爭。
第二,具有豐富的神話色彩。梁祝故事是一個民間傳說。傳說雖然是神話的發(fā)展,但傳說和神話仍有區(qū)別。因為傳說是歷史的,往往和某種場合和真實人物發(fā)生關系。即使是虛構的人物,也要賦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貫,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傳說也從而失掉了神話那種馳騁自如的幻想。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卻恰恰具有這種神話色彩的幻想,這不僅表現(xiàn)在化蝶的結尾,把難于解決的矛盾加以幻境的解決,使故事結局富于詩情畫意,達到抒情和敘事(浪漫和寫實)相結合的描寫方法的極致;而且在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英雄氣概和為人風度上也具有神話人物那種恬靜肅穆,充滿戰(zhàn)斗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現(xiàn)實的人物相結合,使人在純潔和崇高中感到豪邁和莊嚴,在劇烈的斗爭中感到瀟灑和自在。一句話,梁祝故事是運用神話色彩創(chuàng)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質(zhì)高的人物。同時,因為梁祝二人都具有神話人物的因素,所以當最后"化蝶"的時候,才不顯得結構勉強,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善于陪襯人物來補充主人公性格的不足。因為梁祝二人都出身于地主階級,終不免多少受封建思想和禮教的影響和制約,他們滿懷奔放的思想感情,由于身份關系,有些太露骨的反封建思想和甜蜜的愛情就不便于從他們嘴里說出,民間創(chuàng)作家為此就特別創(chuàng)造了四九("事久"的諧音)和銀("人"的諧音)心兩個人物代為說出來。如舊川劇和很多口頭講述人在"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樓臺會"等情節(jié)中,都充分利用了這種從旁襯托的表現(xiàn)方法。這種表現(xiàn)方法在文人作品如《紅樓夢》中,曹雪芹也曾采用晴雯來襯托黛玉,不過,由于用意太顯,反不如梁祝故事運用得這樣不著痕跡。
第四,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復手法表達人物的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民間故事雖然一般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但是,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來描寫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不僅能加強人物的真實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風趣。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對話的方法。即使從故事改編為戲曲時,一般也保持了這個特點。如越劇"十八相送"(其他劇種亦然)一場的唱詞:
英過了一山又一山,
山行行到了鳳凰山,
英鳳凰山上般般有,
山缺少鮮花好牡丹。
英梁兄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還,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攀也不難。
山你家牡丹雖然好,路遠迢迢怎來攀。……
英前面還有一口井,不知井水有多深?
山井水深淺不關情,還是趕路最要緊。
英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山愚兄堂堂男子漢,你不該將我比女人!
這段對話是用對歌的形式,大量用詼諧的比喻來描寫英臺暗示自己對山伯的愛情和以終身相許的愿望。這樣一方面表現(xiàn)了女子的自尊心,也一方面表現(xiàn)了英臺的機智和才華。再加以對話隨著眼前景物發(fā)生變化,使得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也更顯得生動多姿。這種手法和唱詞形式,都直接取自民間唱本。(民間口頭講述人常常在講述過程中用有韻的唱詞代替對話,這是一般民間故事常采用的手法)。有的民間唱本除了用對歌形式,還喜歡用十想、十嘆、十送、十勸、十哭等重復、遞進的手法,暢敘人物的胸懷,加強故事的蕩氣回腸的作用。而這種形式很早就影響了梁祝戲曲,如明代傳奇"訪友"一折,就采用了這種民歌手法。我們在前面說梁祝故事經(jīng)過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性的發(fā)展,那末,在采取民歌代替對話方面,恐怕也是藝術加工過程中很大的一個特點。 總起來說,梁祝故事所以能流行民間千余年,而且越來越豐富,這自然和人民群眾不斷的加工分不開的。這種加工表現(xiàn)在情節(jié)的構造上,能在平凡中顯得不平凡;在人物塑造上,能使梁祝兩人平易近人而又顯得純潔崇高,生動飽滿;在主題思想上,既能鮮明地提出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張;又具有廣泛的反抗一切封建禮教的意義。所以故事講述起來,才顯得那樣智慧而風趣,樂觀而含有辛辣的諷刺,悲傷而不令人腸斷;換言之,就是故事敘事而不板滯,抒情而不浮泛,熱情而有節(jié)制,憤怒而不粗暴,失敗而具有成功的希望,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群眾的美學理想和遠大抱負。不過,梁祝故事雖有這些優(yōu)點,但到底是產(chǎn)生于封建社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與封建禮教思想不能不發(fā)生關系,受其影響,因而英臺對封建婚姻和禮教的反抗,最后仍不得不表示屈服,釀成悲劇性的結局,這是和她的階級出身、時代局限性分不開的。今天我們根據(jù)"古為今用"的原則,批判繼承這份遺產(chǎn)的時候,只有用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的觀點,發(fā)揚其民主性的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才能辨別故事的優(yōu)劣所在而加以吸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上虞新聞網(wǎng) 2012-07-20 作者:羅永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