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核“雕刻”出大產業
2013/4/11 16:04: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核心閱讀
打眼、整形、刻花、拋光……春日的陽光灑滿了農家小院。眼明手快的庭院主人劉二梅坐在一部臺式小型電鉆旁,熟練地在一個個桃核上打眼。
劉二梅家住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她手中正在制作的這個不起眼兒的工藝品正成為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闊步前行。
作為偏居上蔡縣城東北35公里的小鄉鎮,東岸鄉豐厚的文化底蘊衍生出的桃核雕花工藝品、木版年畫兩大特色文化產業,演繹著文化與經濟互動的完美樂章,讓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聲名鵲起——先后被省、市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鎮和駐馬店市文化產業特色鄉。
桃核雕花步入多元化
“挺方便的,加工完后,就直接交給附近的公司了。”指著加工好的工藝品,劉二梅說。她說的公司即上蔡縣桃核雕花工藝品公司,設于東岸鄉柴莊村。該公司經理是柴莊村村民劉新偉,是桃核雕花工藝的傳承人。
劉新偉說,兒時,就常聽爺爺和村里的老年人講,桃核雕花工藝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加工制作規模。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僅柴莊村就有1000多人從事工藝品制作。
“用于制作工藝品的桃核,產于一種野生桃樹。”劉新偉告訴記者,當地群眾管它叫“扣桃”,多生長于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在劉新偉的桃核雕花工藝品展覽室里,記者看到,經過加工的桃核雕花扣,形狀如桃,上圓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縫綴在衣服上?勖娴窨逃袌D案。
劉新偉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東岸桃核雕花工藝品制作也趨于多元化。 現在,除原有的“扣”業發展外,他們還根據民眾不同心理需求,制作了桃核手鏈、桃心、桃葫蘆、桃籃、桃印、桃核繡球、桃核佛珠、桃核十二生肖、桃木劍、桃 木刀和桃核寶蓮燈、桃核雕花中國結汽車飾物掛件等系列產品。
小小桃核雕花“闖入”國際市場
劉新偉說,他們采取的是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公司供應原材料,農戶負責制作。農戶按制作好的產品件數、難易程度取酬,公司對所有交貨的農戶一律實行現金結算。
劉新偉告訴記者,柴莊村有300戶居民,從事桃核雕花工藝品制作的就有700多人,基本上是家家有作坊,人人會加工。
2010年,柴莊村的許紅力、張九梅夫婦成立了自己的工藝品公司。劉新偉說,目前,許紅力公司的加工戶不但有附近村莊的人,還有朱里鄉、韓寨鄉、崇禮鄉的人,就連商水縣固強鄉也有公司的加工戶,經營規模很大。
“過去加工桃核扣用的工具是手工鉆、木頭夾子、鏗刀等,制作前期還要對桃核進行浸泡、上色、上光、晾曬。”采訪中,劉二梅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邊說:“現在用的工具是臺式電鉆、電動打磨機、電動拋光機和刻花機,一天制作的桃核雕花工藝品比過去一個月還多呢!”
“前幾年還在東莞打工的朱潔,去年不但自己回到村里干起了桃核工藝品的加工活,還領回了幾個鄰村的好姐妹從事這一行。”跟隨著劉新偉,記者來到了小袁莊朱潔的家里。
“不出家門也能掙錢,這在過去是想不到的事。”朱潔的婆婆說,她的兒子在外打工,一年可掙三四萬元錢,婆媳倆在家里加工桃核雕花工藝品,一年也能掙2萬多元錢,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
同樣,劉新偉的公司也愈來愈紅火。“目前,帶動的從業人員有4000多人,年產值有500多萬元。”對于自己的企業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劉新偉顯得十分謙遜。
他說,目前,公司的產品主要銷往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再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銷售到國內各大旅游景點和工藝品專賣商場,以及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一個村百家印制木版年畫
在東岸鄉,另一個文化產業同樣獨具特色。
“要說馬莊木版年畫,那還得從俺爺爺的爺爺說起。”年逾六旬的趙糞堆坐在自家庭院里,就馬莊木版畫的來龍去脈,向記者娓娓道來。
趙糞堆是東岸鄉馬莊村人。作為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莊木版畫“生”于此地。
趙糞堆說,馬莊木版年畫始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他爺爺繼承祖輩技藝,在上蔡縣城跟隨本村人趙新坤的爺爺在染紙年畫店干活。由于當時的木版畫很受人們喜愛,染紙年畫店的生意十分興隆。
“木版年畫就是按照‘門神’、‘灶爺’的形象、尺寸要求,刻在木版上,涂上顏料,在紙上印刷成畫。”為解開記者的疑惑,趙糞堆起身從屋里取出二三十塊木版年畫雕版。
他說,木版材料一定要用梨木和柿木,因為這兩種材料不易變形、開裂。還要根據所印年畫的著色要求,刻四塊版,以便能套印出紅、黃、黑、綠的顏色。
趙糞堆拿出的年畫雕版中,有門神、灶爺、神像、五子登科、族譜畫5個類別的圖案。他告訴記者,馬莊擁有梨木、柿木雕版,能印制木版年畫的有上百家。由于貼門神、灶畫是一種傳統習俗,關連著千家萬戶,市場需求量很大。
“村里從事加工、銷售的人很多,成為遠近聞名的‘門畫’、‘灶畫’生產、銷售的專業 村。”趙糞堆說,每年臘月二十前后,前來批發年畫的人絡繹不絕。一過臘月二十三,全村老少二三百人帶著木版年畫到附近周邊集市和汝南、西平、商水、偃城等 地銷售。全村僅此一項,年收入10多萬元。趙糞堆說,掙錢雖然不多,但因時間短、成本低,大家還是搶著干。
革新工藝 于傳承中發揚光大
“2010年3月,鄭州大學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木版年畫專家馮敏來到俺村。”在該村7組趙黑孩家里,記者看到了他印制的木版年畫,門畫、灶畫中的人物,淳樸中蘊涵典雅,雄渾中透著俏麗,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趙黑孩告訴記者,馮敏考察后認為,馬莊木版年畫兼容了開封朱仙鎮和滑縣兩大木版年畫的技法,具有當地典型的寫實文化風格,是目前豫南地區僅存的民間木版年畫技藝,屬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傳承下去。
但是,近年來,彩印畫的大量上市對“木版畫”產生的沖擊力越來越大。記者了解到,馬莊木 版“門神畫”現已停產,木版“灶爺畫”的銷量也大不如以前。如今,馬莊人將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改進木版畫品種少、著色不多、生產慢的缺點,創造出適 合當前人們需求的產品,讓“木版年畫”這一傳統的民間工藝奇葩再綻新花。
“只有搶抓機遇,才能做大做強這一特色文化產業。”對于桃核雕花的市場前景,劉新偉認為,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對工藝品的需求量也必然不斷增大。
為滿足人們對工藝品多樣化的需求,劉新偉決定下一步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再引進一些先進的專業技術設備,品種上再增加桃核雕花粘貼壁畫、桃核雕花粘貼像框、桃核雕花粘貼花架和桃核雕花筆筒、筆架等。
“縣委、縣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常重視。”在接受采訪時,該鄉黨委書記梁合彥說, 縣、鄉均成立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領導小組。為對外推介銷售非遺特色文化產品,每年由政府出資組織非遺傳承人到北京、深圳、鄭州等地舉行展示展銷活動。 縣、鄉文化部門也多方協調資金,在指導非遺項目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銷售的同時,為非遺傳承人的經營解決實際難題。(景中原 滑清泉)(原標題:小桃核“雕刻”出大產業)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原文時間:20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