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貞(1888-1971年)綽號“蔡大腳”。祖居安徽省臨泉縣銅城鄉葦寨村。自幼家貧如洗,父親原在本地戲班里當伙夫,早年去世,靠母親以針線括維持度日。九歲時,因母親無力扶養,以二斗糧食把她賣給本村馬家做養女,取名馬玉貞。不久,又因養父病逝,經村人說合,其母嫁與當地戲班藝人蔡占魁為妻,玉貞也隨之改名蔡玉貞。并開始學戲。當時,女孩子都以腳小為尊,而她卻因終日飄泊,忙于演戲糊口,顧不上修容裹腳之事而放縱了一雙天足。因此,才有了“蔡大腳”這個綽號。童年的玉貞生性愛唱愛跳,拜師學藝后,不到兩年即能登臺演出。在四方奔走演唱中,曾以《于寬休妻》中“滾堂”一折叫“響”。十五歲時再度拜師,燃香苦練眼神功,果然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兩個多月時問,不論是盲眼、白眼、怒眼、媚眼、流星眼等,已能運用自如。俗話說:“路是走出來的,戲是唱出來的”。由于她的刻苦學習,所以青年時期巳成為戲班主演。但幾十年的舞臺生涯卻多是在鄉村集鎮,觀眾也多是農民群眾,平輿、汝南、正陽、息縣、上蔡、項城、臨泉等地是她活動的基本區域。演出行當以青衣為主,曾塑造了許多端莊、賢淑、善良、堅貞而又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經常上演的劇目有《秦香蓮》、《金盆記》、《白蛇傳》、《三皇姑出家》,《三上轎》、《蝴蝶杯》、《火燒白果寺》、《穆桂英征東》、《樊梨花征西》等30多部。24歲時已有“響八縣”之譽。
樹大招風,為避免惡人對她的污辱,養父蔡占魁與其母商議,把她許給占魁兒子蔡永清為妻。因永清同在個戲班,行當為花臉(藝名蔡棍),二人婚后才結束了這種不幸遭遇。
全國解放后,他一家離開安徽,輾轉定居在平輿縣辛店鄉曹莊大隊小王莊村。1951年參加平輿縣群眾劇社,當年雖已63歲,而由于精力充沛,每到一地演出仍能得到當地群眾的贊賞。1954年初,經信陽專區文教局說合,群眾劇社移交給光山縣豫劇團。1958年,受極左路線的影響,她被迫離開了舞臺,解職歸田,回平輿家鄉后,為培養戲曲下一代,又在家門科班傳藝。“文革”期間因患食道癌,治療無效,不幸于1971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