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慶(1908—1983年)河北省南皮縣人。8歲在家鄉京梆子班李鶴林門下學藝。
由于他聰敏好學,所以當年即登臺演出。后因父親去世,無奈,隨母逃荒來至泌陽縣韓可貴“富慶班”繼續深造。并很快成了“富慶班”的頂梁柱。1932年,25歲的徐寶慶被韓可貴讓賢,接任了“富慶班”(京梆子)老板。嗣后,徐為了發展“京梆子”事業,拓寬藝術道路,便將“富慶班”更名為“京劇共和班”。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大城市的著名京劇演員如趙美艷(韻秋)、張居隱、金絲猴、金絲貍貓和九歲紅等,都先后來駐馬店地區搭徐寶慶班參加演出。這樣一來,不僅很快提高與擴大了徐寶慶的“京劇共和班”,而且使他們班底也都能從這些名流身上吸取很多營養,技藝得到大幅度提高。
徐寶慶在藝術上,一是虛心好學,精益求精,博采眾長,刻苦鉆研。因此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如他擅演的紅凈戲,便很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在豫南一帶被譽為“活關公”。
建國初,徐任新蔡縣大眾京劇團團長期間,曾帶頭排演了《白毛女》、《八件衣》、《保衛和平》、《紅娘子起義》等大型現代、近代京劇,深入城鄉宣傳演出。
其一生愛戲如癡,除數十年如一日地學習與鉆研武功技法和表演藝術外,還十分熱衷于收集保存文藝資料。“文化大革命”中僅被“紅衛兵”收繳的各類劇本與俠義小說即有二千冊以上,全被一火焚燒。1971年徐隨團升格為駐馬店地區京劇團后,雖年事已高,不能再登臺演出,但他仍以“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擔負起培養京劇藝術接班人的任務。徐在任教期間,從不講個人得失,盡管自己在歷史運動中多次蒙受委屈,但仍一心趴在教學上,默默耕耘,令人贊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徐寶慶先生的歷史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據徐的老伴呂淑芳講,他在咽氣之前,心情十分激動,曾大聲疾喚:“冤案已清,死之瞑目。感謝黨中央,感謝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