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王喜文正在觀察蜜蜂采蜜及生長情況。 記者 付建強 攝
養蜂人的一生永遠在路上。像候鳥那樣遷徙,像山一樣守候著春、夏、秋、冬,四處漂泊……
養蜂人是離春天最近的人。毗花而居,與蜜蜂結緣,與鮮花相伴,浪漫、甜蜜……
5月22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記者來到平輿縣射橋鎮水塘村王樓集,走訪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蜂人王喜文。
走進放有50多箱蜜蜂的綠地里,一股濃郁的蜜香撲鼻而來,蜂場上空無數飛舞的小蜜蜂“嗡嗡嗡”演奏著美妙的樂曲。“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小小微軀能負重,囂囂薄翅會乘風。”大作家吳承恩《詠蜂》筆下的蜜蜂,仿佛穿過時空隧道來到眼前,讓記者置身于神話般的蜜蜂王國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小精靈”讓王喜文過上了甜蜜生活。
王喜文今年65歲,30多年來,憑著執著的精神、堅強的毅力帶著他的“千軍萬馬”——蜜蜂踏遍大江南北,追花奪蜜,從一位普通的農民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蜂人。
“從小就喜歡蜜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養蜂至今,我憑借的就是一股濃厚的興趣。”當初王喜文用幾十元錢買了幾箱蜂開始馴養,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這是要冒一定風險的,甚至遭到打擊。
記者無法親身感受到一個養蜂人30多年浪跡天涯、風餐露宿的情景,但王喜文對自己養蜂生活的描述,把記者帶入了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芬芳花海里,彩蝶紛飛,蜜蜂歡舞;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與蜜蜂結緣,與鮮花相伴;嘗一口清香可口的甜蜜,此情此景之人,婉如人間天堂之仙,婉如世外桃源之人,遠勝過“采桑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花不醉蜂蜂自醉,蜂不醉人人自醉;花醉了,蜂醉了,人醉了;一夜相思夢正濃,忽聞帳外鬧哄哄,飽食歸來門前倒,難道花蜜也醉蜂。
開始養蜂時,王喜文不了解蜂群活動規律和習性,病蟲害和蜜蜂的天敵時常入侵,造成蜜蜂大量死亡。“要想養好蜂,就得對蜜蜂的各種疾病了如指掌。”為研究蜜蜂這種特殊的昆蟲,雖然他上學不多,但并沒氣餒,買書自學,請教別人,邊總結、邊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喜文對蜜蜂的習性有了全面了解,他發現蜜蜂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獎罰分明、勤勞善良、不養“閑人”,并且掌握了制作蜂蜜、花粉等蜂產品的技術。
有了技術,有了毅力,收入自然而來。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他的蜂場能收到幾千斤蜂蜜和上百斤花粉、蜂王漿……上世紀80年代,王喜文養蜂致富,率先成了全鎮的第一位致富人。
蜜是甜的,可養蜂人是辛苦的,稍不留神風險即來。外出趕蜂一般在每年的12月或1月,全家出動,一年回家的時間不足兩個月。外出放蜂要自帶糧食、炊具,在荒山野嶺一待就是幾十天,有時還會遇到危險。有一年,他在東北放蜂,一不小心被山上毒蟲咬傷,當場昏厥。王喜文一年到頭盼的就是五谷豐登,農業豐收了、蜜源充足了,他的蜂產品就肯定會豐收。
王喜文還有一手蜂療治病的絕活,每年都有慕名前來就診的特殊病人。用蜂毒療法治病,每針只收費10元,而每針蜇一次都要“犧牲”一只健康年輕的工蜂。
平輿縣的防水防潮很是出名。近年來,王喜文的鄉鄰多次邀請他改行搞防水掙大錢,都被婉言謝絕。“養蜂是我今生追求的事業,灑下汗水,收獲甜蜜,雖苦猶甜。”王喜文始終如一。
天道酬勤。王喜文的放蜂范圍遍布大半個中國,養蜂技術游刃有余。2009年12月26日,平輿縣召開養蜂座談會,他的發言受到了來自北京養蜂研究所兩位專家的好評。他致富不忘鄉鄰,先后幫助本村、鄰村和外地青年人干起了“甜蜜事業”。
“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類將最多存活4年。”愛因斯坦的這句預言或許為王喜文今生甘做一名養蜂人增添了動力。記者 付建強 見習記者 徐佳瑞【原標題:王喜文的甜蜜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