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婆婆的眼神不好,張東明和妻子承擔了所有家務和地里的活兒,盡可能不讓蔡婆婆受累。在張東明和妻子的影響和教育下,6個兒女也非常孝順,有好吃的總是記掛著蔡婆婆。
1985年3月,馮桂枝患了重病,張東明賣掉了牲口和家里值錢的物品,又東挪西借了3000元錢,帶著妻子到鄭州、北京求醫,但最終沒能挽留住妻子的生命。
張東明說,馮桂枝臨終前已經沒有說話的氣力了,只是握著他的手指了指坐在墻角的母親。“桂枝,你放心吧,有俺的一天就有咱娘的一天。”張東明含著眼淚握著妻子的手說。
郭大娘說,“遇見東明這么好的女婿是蔡婆婆的福氣,不是親兒勝似親兒。”
女兒去世時老太曾出走
給岳母喂完了藥,張東明坐在了蔡婆婆的床前,輕輕搖著一把舊蒲扇。一旁有兩臺電風扇,但都沒開,只有電視機開足了音量,播放著一檔綜藝節目。
張東明說,前幾天,岳母嫌天太熱,嚷著要開電扇,結果吹感冒了。
“俺娘的命真的很苦。”張東明說,岳父隨部隊上抗日前線后再也沒了音信,她一個人把桂枝拉扯大,不容易。
鄉鄰們清楚地記得,就在張東明辦完妻子喪事的那天晚上,蔡婆婆突然離家出走。“村里的人和張東明找了兩天也沒找到。”郭大娘說,那兩天,張東明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頭發都急白了,46歲的人看上去就像60歲的人一樣。三天后,張東明和孩子們在馮樓村蔡莊邊上一間被人遺棄的小黑屋里找到了蔡婆婆。張東明心里明白了,岳母是擔心女兒去世后女婿一家人嫌棄她。扶起蜷縮在墻角暗自流淚的岳母,張東明雙膝跪地:“娘啊,桂枝在與不在一個樣,您永遠是俺的親娘。”
回到家里,蔡婆婆不愿再像過去一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女婿做飯,她就燒鍋;女婿和外孫換下的衣服,她抓起來就洗。每逢這個時候,張東明總是勸她:“娘,家里的活你啥也不用干,只要您身體好好的,俺心里就高興。”
張東明在部隊當兵時學過建筑,農閑時就幫別人打短工,一天能掙40元錢。每逢領到工錢,張東明就會去鎮里割一塊肉給岳母包餃子吃,岳母愛喝甜果汁,張東明每次都用熱水把果汁溫熱后,一勺勺地喂給岳母。
“俺是命苦,但俺有個好兒子。”蔡婆婆說,“如果沒有俺兒,俺哪能活到100歲啊?”
女婿兩辭“國家補貼”
鄰居們說,1992年人口普查時,岳母登記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少算了,她今年已101歲。按照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的有關規定,平輿縣人口計生委、萬金店鎮政府為蔡婆婆特批了每年600元的獎勵扶助金。張東明不愿意了,找到縣人口計生委和鎮政府“上訪”,強烈要求退掉這個指標。工作人員不解:別人想要要不來,國家給你咋還不要呢?
“不該要的不能要,俺就是俺岳母的兒子。”張東明說。
“你不是她的女婿嗎?”
“是,但一個女婿半個兒嘛!”
2008年,蔡婆婆的“五保”集中供養手續批了下來,張東明又把指標退掉了。
今年4月28日,剛過了百歲生日的蔡婆婆不慎摔斷了腿,只好整日躺在床上,為了早些治好蔡婆婆的腿,張東明可沒少求醫。
為了防止岳母長時間臥床生出褥瘡,張東明專門讓遠在廣東打工的兒女們買來充氣床墊,風和日麗的天氣,張東明就把蔡婆婆抱到門外的樹蔭下乘涼,再把被褥拿到太陽下曬。
張東明的6個兒女現在都已結婚成家。不久前,張東明的大女兒把蔡婆婆接到了自己的家中,然后,三個在廣東打工的兒子把父親接到了廣州,但張東明只在廣州住了一天就跑了回來。
“俺熟悉岳母的生活習慣,換個人照顧,俺不放心。”張東明說,“只要俺不‘走’在岳母前,俺就一直照料她。”□首席記者 張鴻飛 李釗 通訊員 訾現紅 文圖【原標題:百歲老太有個七旬好婿】